钢琴海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711|回复: 5

[公告] ★乐谱搜索快捷方式 - 各时期著名作曲家目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4-7 12: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巴洛克风格时期(1600~1750)

巴洛克一词源出葡萄牙语。巴洛克时期,并不只是音乐史上的名词,而是用来概括欧洲文艺复兴后一个长时期内的绘画、建筑、音乐等等艺术总的风格特征的。艺术理论家们最初使用这一名词时,曾经带有某种贬义。后来,在艺术史研究逐渐深入的过程中,才成为对欧洲多国、多种艺术一个时代性的泛称,并无褒贬之义了。

巴洛克音乐的特征究竟是什么呢,这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音乐家那里,情形也并不完全一致。这里,我们仅提出一些概观性的认识。

时间上,巴洛克音乐时期一般是指整个17世纪直到18世纪五十年代的大约一个半世纪的欧洲音乐。

地域上,这个时期的意大利、法国、德国和英国,是音乐文化上获得重要发展的国度。欧洲音乐的许多重要体裁,如声乐艺术中的歌剧、清唱剧、康塔塔,器乐艺术中的前奏曲、组曲、奏鸣曲、协奏曲等等,或已从结构、形式上奠定了基础,或已达到了该种体裁历史发展中的高峰时期。

这个时期的音乐,又被称为数字低音时期。数字低音(又称通奏低音)是当时应用于键盘乐器的省略性的记谱法。即,乐谱上只记出低音声部的实际音高,而上方各声部则只用数字标出,数字的选择,则依据音程结合及当时刚刚形成的和声观念。这种方式主要用于伴奏,在键盘艺术上曾盛行一个时代。

这时期的键盘乐器主要是管风琴和古钢琴,克里斯托弗里的钢琴尚未完善,也未广泛应用。但那时的大量键盘乐器作品,却都成为后来钢琴独奏的曲目,并且也都被后人泛称为钢琴曲。也有少数钢琴家和音乐史学者坚持绝对忠实于历史原貌的见解,主张只能用巴洛克时代的键盘乐器演奏巴洛克时代的键盘乐器作品。多数人则又无所顾虑地用现代钢琴演奏巴洛克时期的键盘乐曲。原因大致是:第一,现代钢琴已经是各国现代音乐厅和个个万万普通居民家庭中的常设物,可要找一架古钢琴就远不那么容易了。第二,古钢琴乐曲的基本构成因素是旋律、复调和和声及键盘乐曲特有的乐音结合方式。所有这些,在钢琴上都可以毫无障碍地再现出来。所以,那时乐曲的构思、立意、趣味、情绪等等的核心,都可以在钢琴上表现出来。所失掉的,只是巴洛克乐器的特殊音色。但同时,又能够在钢琴上得到在巴洛克键盘乐器上所得不到的东西。例如,古钢琴上不能渐强渐弱,但这不等于那时的曲调完全不需要或不隐含着内在的力度变化趋势,这在钢琴上就可以弥补古乐器的不足了。不过这种弥补切不可过分。严肃的钢琴老师总会提醒学生,这是巴洛克时代的作品,渐强渐弱不能夸张,夸张了,风格就不对了。

巴洛克时期的器乐曲,占主导地位的是复调音乐。在巴洛克音乐的末期,各类对比式复调、模仿式复调,都达到了复调音乐技术高度完善的阶段,成为后人学习的模范。复调音乐与主调音乐的基本差异,在于复调音乐是由两个或更多的旋律线条以一定的规则结合而成的。因此其中的各个声部都有相对独立的地位,而不象我们平时听得很多的主调音乐那样,通常是和声的部分服从于主要旋律。

巴洛克时期的钢琴曲本质上都是无标题的。有些作品有标题,但那并不是说明乐曲的内容的。例如巴赫的《英国组曲》,并不意味着音乐是英国风格的,只不过由于这部组曲是应一个英国人的预约而写的,才有了“英国”之名。

无标题,不等于无内容,只是它的内容比较抽象、概括;或者内容并不抽象,但作者却秘而不宣。我们欣赏巴洛克钢琴曲时,主要要了解它的基本特征:

(1)这时期宗教音乐对整个音乐艺术有很大的影响,不少巴洛克作曲家都是优秀的教会音乐作家,一些钢琴曲也受到宗教精神的影响。宗教,是人创造的。宗教精神,也是人的精神世界。我们从这类钢琴曲中可以感受到崇高、庄严、虔诚的精神境界。

(2)巴洛克音乐是欧洲音乐从宗教向世俗转变的时期。所以,世俗生活的内容也反映在钢琴曲中。各种舞曲、组曲等等就是这类乐曲,听起来典雅、明快,或幽默、轻松。

(3)这时期器乐演奏技术正在迅速发展。一些乐曲也反映出弹奏技巧的高超。例如,有的乐曲常常将一个快速的技巧性音型或短句,不断地重复扩展,密集音符的连续形成不间断的动力性,典型的如“托卡塔”。这类乐曲疾速、华丽。不过,优秀乐曲从来不只为单纯的技巧。在技巧表现的同时,一定还有乐音运动的逻辑、敏捷奔流的乐思和音乐情趣。

(4)无论哪类乐曲,巴洛克时期钢琴曲都较为含蓄,避免夸张;较为克制,不失分寸;较为内在,不尚外露;即使感情十分浓重时,也保持严谨、庄重的风度。

巴洛克音乐时期绵延了至少150年,产生了成批的作曲家。哪怕只把其中有重大贡献的名字开列出来,也将会是长长的一串。其中巴洛克时代末期,同诞生于1685年、又同去世于十八世纪五十年代的三位最伟大的巴洛克作曲家,是斯卡拉蒂、亨德尔和巴赫。巴洛克音乐的最高成就体现在他们的作品中,巴洛克时代也因他们的逝世而结束。


钢琴音乐代表


威廉•拜尔德(William Byrd)【英】1539-1623

约翰•帕赫贝尔(Johann Pachelbel)【德】1653-1706

弗朗索瓦•库普兰(Francois Couperin)【法】 1668~1733

托马索•阿尔宾诺尼(Tomaso Albinoni)【意】1671-1750

安东尼奥•维瓦尔第(Antonio Vivaldi)【意】1675-1741

让•菲利普•拉摩(Jean-Philippe Rameau)【法】1683-1764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德】1685-1750

乔治•弗里德里克•亨德尔(George Frideric Handel)【德裔英】1685-1759

朱塞佩.多梅尼科.斯卡拉蒂(Giuseppe Domenico scarlatti)【意大利】1685-1757

多美尼科•齐波利(Domenico Zipoli)【意大利】1688-1726

帕德鲁•安东尼奥•索勒(Padre Antonio Soler)【西班牙】1729-1783

……(增添中)
 楼主| 发表于 2020-4-7 12:18:39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古典主义风格时期(1750~1825)

公元1750、1757和1759年,随着巴赫、斯卡拉蒂和亨德尔相继逝世,欧洲音乐也结束了巴洛克时代,进入了它的古典时期。这一新的音乐史时期,大体结束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大约持续了七十年左右。

这里说的古典时期,是这个概念的狭义的涵义。古典音乐还有个广义涵义,那是泛指二十世纪以前所有的欧洲音乐。当我们听人说到或看到古典音乐这个字眼时,需要区别开是哪个意义上的欧洲古典音乐。

欧洲古典音乐,孕育于巴洛克时期的顶峰时刻。而古典时期刚开始的阶段,也仍然有巴洛克时期的延续。艺术的演进,绝不会在瞬间突变,也不可能一夜醒来全然改观。不同音乐时期之间,都有一个互相交错的过渡时期。

古典艺术是在前一时期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的新思想,新观念和新的审美要求,在更高的阶段上,追求情感与理性的平衡,严谨完美的形式与深刻思想内容的结合。

如果说复调音乐是巴洛克时期的基本特征的话,主调音乐则是古典时期的基本特征。主调音乐的涵义是,以一个曲调为音乐思维的主导性线条,辅之以相应的和弦、和声。主调音乐并不是单声音乐,它与复调音乐一样,都属于多声音乐的不同形式。

伴随着和声学的发展,这时期的音乐都建立在大小调式的基础上。一条大调式或小调式的旋律,与按照功能和声原则互相连结的三度结构的和弦的结合,是这时期音乐的基本形态。我们今天都很耳熟的三和弦,就是在这时期盛行起来的。

奏鸣曲式在这时期完善起来,成为应用得最多的曲式之一。奏鸣曲曲式在音乐表现上的主要特点,在于有两个互相对比的主题,以及由此引起的展开,最后要有主题的再现。对比与展开,提供了音乐发展的强大动力,极大地增加了音乐的表现力。欧洲音乐进入古典时期,也正是人的尊严、人格更为觉醒的时期。人们新的思想、感情、观念,包括其中的矛盾、斗争,反映在音乐艺术里都要求音乐思维的深化和表现内心世界的深化。奏鸣曲形式,正好提供了这种可能性。

在这一时期内,钢琴逐渐并最终取代了古钢琴。

古典时期的交响乐形式得到高度的发展,是这时期的重要标志。同时,钢琴音乐也进入了它历史上的高峰时期之一,也是欧洲古典音乐的重要标志之一。

为这时期的钢琴音乐做出重大贡献的钢琴曲作曲家,也是一批人物。前面说过巴赫曾为教他的儿子们学习钢琴写下了流传至今的钢琴曲,其中他的长子W•F•巴赫、次子C••E巴赫、和最小的儿子J•C•巴赫都有贡献。再如克莱门蒂、杜舍克、库劳,他们的《小奏鸣曲》是每个钢琴学生都弹过的,他们也是这时期有贡献的音乐家。

然而,这时期贡献最为卓著的还是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位伟大的作曲家。由于他们三人的活动中心地点都在维也纳,所以又被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有时,欧洲古典音乐简直就是指这三位。



钢琴音乐代表


克里斯托弗•威利巴尔德•格鲁克(Christoph Willibald Gluck)【德】1714~1787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 【奥地利】1732-1809

穆齐奥•克莱门蒂(Muzjo Clementi)【意大利】1752-1832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奥地利】1756-1791

扬•拉迪斯拉夫•杜舍克(Jan Ladislav Dussek)【捷】1760-1812

艾蒂安•尼古拉斯•梅于尔(Etienne Nicolas Mehul)【法】1763-1817

路德维希•冯•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德】1770-1827

约翰•巴蒂斯特•克拉莫(Johann Baptist Cramer)【德】1771-1858

亨利•莱蒙(Henry Lemoine)【法】1776-1854

约翰•尼波默克•胡梅尔(Johann Nepomuk Hummel)【奥地利】1778-1837

安东•狄亚贝利(Anton Diabelli)【奥地利】1781-1858  

乔治•翁斯洛(George Onslow)【法】1784-1853

丹尼尔•弗雷德里克•库劳(Daniel Friedrich Kuhlau)【德籍丹麦】1786-1832  

温森佐•贝里尼(Vincenzo Bellini)【意大利】1801-1835

……(增添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4-7 12: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浪漫主义风格时期(1825~1900)

浪漫派,也就是浪漫主义。欧洲浪漫主义思潮出现在十八世纪下半叶,首先反映在文学中,后来扩及到包括音乐在内的整个艺术领域。浪漫主义是对传统、古典模式和束缚个性的种种权威的反叛,重视个性、主观、情感的自由表现和抒发。

音乐的浪漫主义大约自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出现,直到十九世纪末,是浪漫主义迅猛发展,席卷整个欧洲的时代,二十世纪初,浪漫主义开始衰落,但仍然有少数音乐家坚持浪漫主义风格。

贝多芬是欧洲音乐从古典向浪漫时期转变中承上启下的作曲家。整体上他遵循古典形式,但已经在突破。更重要的是他已经着力于在音乐中表现他的个性,努力在人格、精神上争得独立和自由。

直到贝多芬为止,音乐家们都是在贵族的“保护”下生存的,这使他们处于依附他人的社会地位。莫扎特、贝多芬都为争取独立的社会地位付出了巨大痛苦的代价,直到浪漫主义时代,音乐家才成为自由、独立的艺术家。但精神上的自由却不等于物质上的幸福,这使他们常常处于“痛苦的自由”的矛盾之中。

浪漫主义音乐最显著的特征,是重视个人主观情感的抒发。他们的创作灵感,来自他们的情感世界,来自对大自然的微妙观感、触景生情,来自诗歌、戏剧、绘画等姊妹艺术的启迪,来自神话、传说和民间文学引发的幻想、想象。于是,标题音乐盛行起来。他们也应用古典传统的形式或曲体名称,但往往以全新的、自由的方式处理。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新的形式。例如“性格小品”就很有代表性,这是一种随兴之所至,表现某种情趣、心境、感触的小曲。

当然,他们不拘泥于传统形式,不等于完全不注意形式。他们抒发的情感也不都局限于个人生活的狭小天地。优秀的浪漫主义音乐,都有与他们的音乐内容相适应的完美的形式。而他们的音乐内容,也远远超出了个人的范围,具有广泛社会性、普遍性的道德伦理的意义。

在浪漫主义时期,出现了专门以演奏为职业的钢琴家。在这以前,作曲家与演奏家是合而为一的。就是说,钢琴曲大都是由写作乐曲的作曲家自己演奏。职业钢琴家的出现,意味着作曲与演奏的分工。分工的结果,是演奏技巧的空前提高。那种令人耳晕目眩的超级技巧,是音乐会获得成功的因素之一。适应这种需要,这时期出现许多含有高超演奏技巧的钢琴曲,与此同时,大量目的只是为练习技术的钢琴练习曲也在这个时期出现了。那位“折磨”了几代钢琴家的贝多芬的学生、李斯特的老师,车尔尼没完没了的练习曲,就写于这时期。除他外,克莱门蒂、克拉莫、莫什科夫斯基等人,也都写下了有价值的技术练习曲。

总之,浪漫派时期,钢琴艺术得到全面、高度的发展。假如我们乐于平均起来计算一下,在今天的音乐厅里听到的钢琴曲目中,浪漫派钢琴曲仍然占有最大的比例。


钢琴音乐代表


约翰•菲尔德(John Field)【爱尔兰】1782-1837

卡尔•玛利亚•冯•韦伯(Carl Maria Von Weber)【德】1786-1826

吉亚克莫•迈耶贝尔(Giacomo Meyerbeer)【德】1791-1864

卡尔•车尔尼(Carl Czerny)【奥地利】1791-1857

吉奥阿基诺•罗西尼(Gioacchino Rossini)【意大利】1792-1868

伊格纳茨•莫舍勒斯(Ignaz Moscheles)【捷克】1794-1870

葛塔诺•多尼采蒂(Gaetano Donizetti)【意大利】1797-1848

弗兰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德】1797-1828

简•巴提斯特•杜维诺依(Jean Baptiste Duvernoy)【法】1802-1880

路易斯•埃克托•柏辽兹(Louis Hector Berlioz)【法】1803-1869

亨利•赫尔茨(Henri Herz)【奥地利】1803-1888

约翰•布格缪勒(Johann Burgmuller)【德】1806-1874

菲利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迪(Felix Mendelssohn-Bartholdy)【德】1809-1847

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rederic Francois Chopin)【波兰】1810-1849

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德】1810-1856

弗兰茨•李斯特(Franz Liszt)【匈牙利】1811-1886

西伊斯蒙德•塔尔贝格(Sigismond Thalberg)【奥地利】1812-1871

狄奥多•奥斯丁(Theodor Oesten)【德】1813-1870

理查德•瓦格纳(Richard Wagner)【德】1813-1883

查理斯•沃伦汀•阿尔坎(Charles Valentin Alkan)【法】1813-1888

居塞比•威尔第(Giuseppe Fortunino F.Verdi)【意】1813-1901

阿道夫・冯・亨赛尔特(Adolf von Henselt)【德】1814-1889

尼尔斯•加德(Niels Gade)【丹麦】1817-1890

伊格纳茨•莱贝奇(Ignace Leybach)【法】1817-1891

查尔斯•弗朗索瓦•古诺(Charles Francois Gounod)【法】1818-1893

克拉拉•维克•舒曼(Clara Wieck Schumann)【德】1819-1896

约瑟夫•乔西姆•拉夫(Joseph Joachim Raff)【德】1822-1882

塞扎尔•弗朗克(César Franck)【法】1822-1890

狄奥多•柯希纳(Theodor Kirchner)【德】1823-1903

安东•布鲁克纳(Anton Bruckner)【奥】1824-1896

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Strauss)【奥地利】1825-1899

路易斯•莫劳•戈特沙尔克(Louis Moreau Gottschalk)【美国】1829-1869

安东•鲁宾斯坦(Anton Rubinstein)【俄】1829-1894

奥古斯特•杜朗(Auguste Durand)【法】1830-1909

特奥多•莱谢蒂茨基(Theodor Leschetizky)【波兰】1830-1915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德】1833-1897

苔克拉•芭达捷芙丝卡(Thekla Badarzewska)【波】1834-1861

卡米耶•圣-桑(Camille Saint-Saens)【法】1835-1921

乔治•比才(Georges Bizet)【法】1838-1875

彼得•伊利奇•柴可夫斯基(Peter Ilyich Tchaikovsky)【俄】1840-1893

卡尔•陶西格(Carl Tausig)【波兰】1841-1871

乔瓦尼•斯甘巴蒂(Giovanni Sgambati)【意】1841-1914

朱尔斯•埃米尔•马斯涅(Jules Emile Massenet)【法】1842-1912

加布里埃尔•福雷(Gabriel Faure)【法】1845-1924

阿格斯•巴克•格伦达尔(Agathe Backer Grondahl)【挪威】1847-1907

本杰明•路易斯•保罗•戈达尔(Benjamin Louis Paul Godard)【法】1849-1895

泽维尔•沙温卡(Xavier Scharwenka)【德籍波兰】1850-1924

汉斯•胡贝尔(Hans Huber)【瑞士】1852-1921

莫里兹•莫什科夫斯基(Moritz Moszkowski)【波兰】1854-1925

克里斯蒂安•辛丁(Christian Sinding)【挪威】1856-1941

路易斯•史蒂芬妮•夏米娜德(Louise Stephanie Chaminade)【法】1857-1944

古斯塔夫•马勒(Gustav Mahler)【奥地利籍捷克】1860-1911

安东•斯捷潘诺维奇•阿连斯基(Anton Stepanovich Arensky)【俄罗斯】1861-1906

乔治•莱沃维奇•卡托瓦(Georgy L'vovich Catoire)【法裔俄国】1861-1926

埃米尔•冯•绍尔(Emil von Sauer)【德】1862-1942

菲利克斯•米歇尔洛维奇•布鲁门费尔德(Felix Michailovich Blumenfeld)【俄】1863-1931

加布里埃尔•皮尔纳(Gabriel Pierné)【法】1863-1937

伊西多尔•菲利普(Isidore Philipp)【法籍匈牙利】1863-1958

理查德•施特劳斯(Richard Strauss)【德】1864-1949

爱咪•比奇夫人(Mrs. Amy Beach)【美】1867-1944

西格蒙德•斯托霍夫斯基(Sigismond Stojowski)【波兰】1870-1946

亚历山大•封•泽姆林斯基(Alexander von Zemlinsky)【奥地利】1871-1942

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Sergei Vassilievich Rachmaninoff)【俄裔美国】1873-1943

弗里兹•克莱斯勒(Fritz Kreisler)【美籍奥地利】1875-1962

约瑟夫•卡西马•霍夫曼(Josef Casimir Hofmann)【美籍波兰】1876-1957

谢尔盖•艾德华多维奇•波特凯维茨(Sergei Eduardovich Bortkiewicz)【俄】1877-1952

亚历山大·费德洛维奇·格季凯(Alexander Fyodorovich Gedike)【俄罗斯】1877-1957

塞林姆•帕姆格伦(Selim Palmgren)【芬兰】1878-1951

尼古拉斯•卡洛维奇•梅特纳(Nicolas Karlovich Medtner)【俄】1880-1951

伊格纳茨•弗莱德曼(Ignaz Friedman)【波兰】1882-1948

约克•鲍恩(York Bowen)【英】1884-1961

阿纳托利•尼古拉耶维奇•亚历山德罗夫(Anatoly Nikolayevich Alexandrov)【俄】1888-1982

理查德•阿汀塞尔(Richard Addinsell)【英】1904-1977

……(增添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4-7 12: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民族乐派

19世纪中叶,欧洲各国民族独立斗争蓬勃发展,民族意识日益高涨,造就了一批杰出的民族革命英雄,同时也影响了一大批具有强烈民族自尊心的爱国主义艺术家,他们的民族觉悟达到了前所末有的高度,产生了摆脱外国文化统治,建立本国近代民族文化的强烈要求。在这种形势下,崭新的音乐流派----民族乐派诞生了。

民族乐派的产生,极大地丰富了音乐艺术宝库。对世界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民族独立运动兴起的欧洲,以东、北欧等国家为中心的音乐,摆脱了以德奥为主的中欧传统音乐的影响。采用自己国家的历史、传说和民间素材,颂扬美丽的祖国、英雄的人民,创作了富有民族性的音乐,开拓了新的领域。民族乐派最先在俄国出现,后发展到东、北欧等国,其代表人物有格林卡、穆索尔斯基、鲍罗丁、里姆斯基•柯萨科夫、斯美塔那、德沃夏克、格里格、西贝柳斯等。

民族乐派实际上是浪漫主义音乐发展的继续或派生的分支,他们把浪漫乐派所强调的个性扩大为民族性,促使世界各民族音乐空前繁荣。


钢琴音乐代表

瓦西里•佛多洛维其•特鲁托夫斯基(Vasili Fyodorovich Trutovsky)【俄】1740-1810

伊万•普拉齐(Iwan Pratch)【俄】18世纪中叶-1818

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格林卡(Mikhail Ivanovitch Glinka)【俄】1804~1857

贝德瑞赫•斯美塔那(Bedrich Smetana)【捷克】1824-1884

亚历山大•波菲里耶维奇•鲍罗丁(Alexander Porphyrievitch Borodin)【俄】1833-1887

塞扎尔•居伊(Cesar Cui)【俄】1835-1918

米利•阿列克谢耶维奇•巴拉基列夫(Mily Alexeyvich Balakirev)【俄】1837-1910

莫蒂斯特•彼得罗维奇•穆索尔斯基(Modest Petrovich Musorgsky) 【俄】1839-1881

安东宁•德沃夏克(Antonin Dvorak)【捷】1841-1904

尼古拉•里姆斯基-柯萨科夫(Rimsky-Korsakov, Nikolay)【俄】1844-1908

爱德华•哈格吕普•格里格(Edvard hagerup Grieg)【挪威】1847-1907

日登内克•菲比赫(Zdenek Fibich)【捷克】1850-1900

樊尚•丹第(Vincent D'Indy)【法】1851-1931

里奥斯•雅纳切克(Leos Janacek)【捷克】1854-1928

阿纳托尔•康斯坦丁诺维奇•里亚多夫(Anatol Konstantinovich Liadov)【俄】1855-1914

谢尔盖•伊凡诺维奇•塔涅耶夫(Sergey Ivanovich Taneyev)【俄】1856-1915

爱德华•威廉•埃尔加(Edward William Elgar)【英】1857-1934

赛盖•米凯洛维奇•里亚普诺夫(Sergey Mikhailovich Lyapunov)【俄】1859-1924

埃赛克•阿尔贝尼兹(Isaac Albeniz)【西班牙】1860-1909

伊格内西•简•帕德雷夫斯基(Ignacy Jan Paderewski)【波兰】1860-1941

爱德华•亚力山大•麦克道威尔(Edward Alexander MacDowell)【美】1861~1908

卡尔•奥古斯特•尼尔森(Carl August Nielsen)【丹麦】1865-1931

简•西贝柳斯(Jean Sibelius)【芬兰】1865-1957

亚历山大•康斯坦丁诺维奇•格拉祖诺夫(Alexander Konstantinovich Glazunov)【俄】1865-1936

恩里克•格拉纳多斯(Enrique Granados)【西班牙】1867-1916

约瑟夫•苏克(Josef Suk)【捷克】1874-1935

莱因霍尔德•莫里泽维奇•格里埃尔(Reinhold Moritzevich Glière)【苏联】1875-1956

厄恩斯特•凡•多南依(Ernst von Dohnanyi)【匈牙利】1877-1960

尼古拉•亚科夫列维奇•米亚斯科夫斯基(Nikolai Yakovlevich Myaskovsky)【苏】1881-1950

曼努埃尔•玛丽亚•庞塞(Manuel Maria Ponce)【墨西哥】1882-1948

帕西•奥尔德里奇•葛仁杰(Percy Aldridge Grainger)【美籍澳大利亚】1882-1961

海托尔•维拉-罗勃斯(Heitor Villa-Lobos)【巴西】1887-1959

波哈斯拉夫•马尔蒂努(Bohuslav Martinu)【捷克】1890-1959

费德里克•蒙波(Federico Mompou)【西班牙】1893-1987

恩纳斯托•莱库纳(Ernesto Lecuona)【古巴】1895-1963

潘乔•哈日拉诺夫•弗拉季格罗夫(Pancho Haralanov Vladigerov)【保加利亚】1899-1978

华金•罗德里戈(Joaquin Rodrigo)【西班牙】1901-1999

阿拉姆•伊里奇•哈恰图良(Aram Ilitch Khatchaturian)【前苏联】1903-1978

卡洛斯•瓜斯塔维诺(Carlos Guastavino)【阿根廷】1912-2000

阿尔伯特•吉纳斯特拉(Alberto Ginastera)【阿根廷】1916-1983

罗迪安•康斯坦汀诺维奇•谢德林(Rodion Konstantinovich Shchedrin)【苏】1932~


……(增添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4-7 12: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印象主义风格时期(20世纪初)

从十九世纪末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在音乐史上称为“近代音乐”时代。在这一时期,以印象主义音乐为代表的几种音乐流派,实现了音乐史上从晚期浪漫主义向二十世纪现代音乐的过渡。它的产生是从后期浪漫派和民族乐派中演变出来的。在德彪西之前,印象主义音乐的某些因素已显露于肖邦、李斯特、格里格、穆索尔斯基以及弗朗克、瓦格纳等人的作品之中。肖邦充分认识到色彩的价值,将其作为音乐中一种独立的重要因素。格里格的复杂、朦胧、富于色彩的和声,亦可谓具有一定的印象主义气质。他们对钢琴音乐的细致要求和踏板的出色运用,对印象主义钢琴音乐有重要影响。李斯特某些作品标题的本身就含有印象主义的性质,如《鬼火》表现光的快速运动;瓦格纳的歌剧里已有许多新颖的音响组合,《莱茵的黄金》序曲所呈现出波涛起伏、雾气缭绕的意境。此外,东方音乐亦是印象主义音乐的重要养料,例如1889年巴黎万国博览会中演出的爪哇及东南亚的音乐,对德彪西有很大启示。

一、音乐中的印象主义

印象主义音乐产生于十九世纪末,是受“象征主义文学”和“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而出现的一种音乐流派。印象主义音乐带有一种完全抽象的、超越现实的色彩,是音乐进入现代主义的开端。

印象主义音乐是在象征主义文学及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大约始于19世纪80年代末,德彪西自罗马归国定居巴黎之时。他反对后期浪漫派以自我为中心的英雄崇拜以及音乐过度庞大膨胀,从当代法国的社会背景、心理特质和美学观出发,力图恢复法国音乐明晰、典雅的特征,追求艺术形象的真实与新颖独创。当时,象征派诗人追求辞藻声韵的微妙效果,印象派画家利用色彩抓住自然景物的瞬息变化,给他以很大启迪。90年代以后陆续创作的管弦乐曲《牧神的午后前奏曲》(1892~1894)、室内乐《弦乐四重奏》(1893)、歌剧《普莱雅斯和梅丽桑德》(1893~1902)、钢琴曲《版画集》(1903)、歌曲《波德莱尔的五首诗》(1889)等,都是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的成熟之作。这种风格的特征为:崇尚柔和,抑制、排除过分的激情;避免文学性的铺叙,借助标题和丰富的色调变化引起联想;含蓄的暗示多于热情直率的表达,强调朦胧的感觉印象和变化多端的气氛。德彪西认为,音乐比绘画更能有效地把印象主义的理想付诸实践,绘画只能表现光的静止状态,而音乐却能表达光的流动变化。莫奈需要一系列画幅才能绘出同一场面的光的不同效果,而音乐却能创造出不间断的光的流动。

它的音乐形式、织体、表现手法、基本美学观点以及所追求的艺术目的和艺术效果都与古典和浪漫主义有着很大的分歧与差别。古典主义音乐的创作原则与风格是严谨、规整,浪漫主义音乐是注重情感的表现与激情的发挥。与之相比较,印象主义音乐并不通过音乐来直接描绘实际生活中的图画,而是更多地描写那些图画给我们的感觉或印象,渲染出一种神秘朦胧、若隐若现的气氛和色调。

在乐曲的形式上多采用短小的、不规则的形式,以便更好地体现出印象主义音乐较为自由的特点。

印象主义音乐盛行的时间不很长,它很快就被更加激进与富于变化的现代音乐所代替,但印象主义音乐却是音乐发展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从此音乐艺术开始了一个具有根本意义的转变。
  
正因为如此,印象主义音乐才得到了非常的重视,其艺术性与重要性也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理解与承认。
  
法国音乐家德彪西和拉威尔是公认的印象主义音乐的集大成者。除此之外,法国作曲家杜卡和意大利作曲家雷斯庇基也是印象派音乐的代表人物。

二、法国印象主义音乐

象其他法国作曲家的作品一样,德彪西的音乐是标题音乐而不是绝对音乐。十九世纪末,法国出现了一派叫做“印象主义者”的画家和诗人,他们追求的是一种梦幻的美,于是作曲家德彪西力图用音乐来达到“印象主义者”用绘画所达到的同样效果。

在使用新的和声和音乐方面,德彪西是现代音乐的先驱。他建造的那种古怪的、非尘世的音乐,主要是采用完全没有半音关系的“全音阶”和许多在空气中根本听不见的“泛音”。德彪西还在管弦乐队里使用各种乐器的不同组合来发出柔和的带有闪烁性的音响效果。起初人们听他的音乐觉得不知所云,但当他们听惯了的时候,便发现其中妙趣无穷了。
  
仿效德彪西的最重要的作曲家就是他的同胞拉威尔了,但拉威尔并没有象德彪西那样过多使用全音阶和听起来奇怪的和弦,他更擅长从管弦乐队里抽取音色的深浅明暗度,在这方面无人能及。例如《波莱罗舞曲》,节奏和旋律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但这首西班牙舞曲借助拉威尔对力度的纯熟使用(从轻到响或从响到轻的变化)和对音色的巧妙结合,听起来使人感觉变幻莫测,趣味无穷。

三、印象主义音乐的影响

印象主义音乐是浪漫主义音乐向现代音乐过渡的桥梁之一,虽然这一乐派主要集中在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的法国,但这种风格对于近现代音乐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后来二十世纪音乐中的“表现主义”、“十二音体系”以及“序列音乐”等几种流派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印象主义音乐的影响。

-  印象主义音乐常常使用的艺术表现手法  -

印象主义音乐常常使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①在曲调发展上避免使用浪漫主义音乐中常见的重复、扩充、展开等表现手段,而以短小的曲调细胞组合成一种新颖的动机语汇。声乐曲调与言语音调密切结合,近似朗诵;器乐曲调也很少有气息宽广的线条。

②在节奏上喜欢使用复节拍与复节奏,节拍不规则地细分减弱了推动力,呈现松散流动的状态。

③重视调式的表现力,根据形象要求采用相应的调式,如各种五声音阶、中古调式及全音音阶。扩大调性概念,常避免出现明确的收束式。全音音阶的运用使调式中的每一个音居同等地位,减弱了调中心感,出现多调性因素。

④由于喜好对不同的色彩与音响作平面的、绘画式的并列,和声成为最重要的表现手段。通过增加和弦结构的可能性与减弱和声进行的功能性,得到极其丰富的和声色彩。

⑤音色丰富、独特而新颖。在声乐作品中,男高音与女高音常使用缺乏光彩和戏剧力量的低音区;广泛运用各种乐器演奏法上的色彩手段,如木管的低音区、铜管大量使用弱音器与阻塞音,铜管在乐队中的作用往往不在于加强力度,而为了取得多变的色彩效果等。

⑥配器与织体安排新颖。如弦乐组常常细分,小提琴的高音伸展到过去很少用的音区,大提琴担任小提琴的角色,中提琴演奏低音,造成模糊不清之感;突出竖琴、钢片琴、三角铁和钟琴清澈的音响,使管弦乐色彩缤纷,把力度与音色联系起来。

⑦结构往往松散模糊,但许多作品仍可看到三部曲式的轮廓。

德彪西以后,虽然难于将某个作曲家截然归入印象派的行列,但是,印象主义音乐风格及手法的实际影响已遍及整个音乐世界。在法国,拉韦尔同样喜好选择象征派诗人C.波德莱尔、P.魏尔兰、S.马拉美的诗歌为歌词。他的音乐尽管结构严谨,有些接近于古典主义,但有人仍将他归诸于印象主义。P.迪卡斯采用象征派诗人M.梅特林克的戏剧为歌剧脚本,运用全音音阶与德彪西式的和声,与A.鲁塞尔、F.施米特等同时代的法国作曲家一样,在采用印象主义音乐语汇的同时,保持了自己的个性。在英国,受德彪西影响最大的是F.戴留斯,他的《夏日的花园》、《河上之夏夜》等乐曲,充分反映了印象派的特点。R.沃恩•威廉斯在其《伦敦交响曲》中,对泰晤士河上朦胧黎明及威斯敏斯特教堂洪亮钟声的描绘,都有印象主义音乐的特征。此外,还可列举G.霍尔斯特的《行星》中的《海王星》、F.布里奇的《萤火虫》、《春天来临》,A.巴克斯的《范德花园》。西班牙作曲家M.de法利亚的不少作品,既有鲜明的印象主义倾向,又有民族特征,《西班牙庭园之夜》就是这一类型的代表作。匈牙利B.巴托克的早期作品《两幅图画》中的《鲜花盛开》,《在户外》中的《夜音乐》,Z.科达伊的《九首小曲》、《夏日的黄昏》等都表现出印象主义的意境。

印象主义音乐作为一种新的艺术风格曾启迪了20世纪初一大批作曲家的创作,但它的题材、内容只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缺乏深刻的思想性和社会意义,因而仅盛行于20世纪初,不久就被新的音乐风格与音乐流派所代替。



钢琴音乐代表


亚历克西•埃马纽埃尔•夏布里埃(Alexis Emmanuel Chabrier)【法】1841-1894

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Achille Claude Debussy)【法】1862-1918

弗雷德里克•戴留斯(Frederick Delius)【英】1862-1934

保罗•杜卡斯(Paul Dukas)【法】1865-1935

约瑟夫•祖根(Joseph Jongen)【比利时】1873-1953

莫里斯•拉威尔(Maurice Ravel)【法】1875-1937

曼努埃尔•德•法雅(Manuel de Falla)【西班牙】1876-1946

奥托里诺•雷斯庇基(Ottorino Respighi)【意大利】1879-1936

华金•图里纳(Joaquin Turina)【西班牙】1882-1949

查理斯•汤姆林森•格里菲斯(Charles Tomlinson Griffes)【美】1884~1920


……(增添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4-7 12: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六、现代音乐风格时期(1900~)

20世纪的欧洲是一个剧烈动荡的时代。两次世界大战对人类物质和精神文化带来前所未有的浩劫。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疾速发展,不断更新着人们的观念。社会化的大生产、经济的大萧条和迅速增长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心理和思维方式。

西方音乐在20世纪呈现出多元化的纷繁局面。对于传统的怀疑和决裂,不仅表现在对19世纪音乐的反叛,甚至抛弃自文艺复兴以来的各种音乐准则。在这个“普通人的世纪”里,作曲家们追求个性的充分展示,他们不再按照同一的思想和方法去创作。即使在一个“主义”或“流派”的旗帜下,不同代表人物的风格也是大不相同。西方音乐自律的性质向极端发展,音乐放弃传统审美模式,试验探索新奇的手段、音响,致使音乐与听众的隔阂逐渐加大。当然还有许多作曲家仍然在传统基础上继续发展。

一、1945年以前

现代的开端
  
20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头几年中,欧洲出现了几部轰动一时的作品,它们标志着长达一个世纪的浪漫主义的结束,一个奇异多变的新的音乐时代的开始。
  
在20世纪的艺术之都巴黎,著名的俄罗斯艺术演出经纪人佳吉列夫组织了一批作曲家、戏剧家和画家,为俄罗斯芭蕾舞团在巴黎的演出季节,每年推出一些新颖的剧目。面对着巴黎听众对于俄罗斯风格音乐的日增的兴趣,斯特拉文斯基先后创作了芭蕾舞剧音乐《火鸟》、《彼得鲁什卡》,倍受赞扬。但是当他的第三部舞剧《春之祭》1913年首演时,观众被原始主义粗野凶猛的音乐和舞台上演员披着粗麻袋的缺乏传统美感的舞蹈震惊了,出现了剧场大骚乱的丑闻。
  
巴尔托在1911年创作的钢琴曲《猛烈的快板》中,把钢琴作为打击乐器,用敲打和捶击的方法代替钢琴传统优雅的技巧,加之二度密集音群的和弦,产生了狂暴和骇人的音响。

《月迷彼埃罗》是勋伯格1912年创作的独唱套曲。人们熟悉的昔日喜剧中的恋爱失败者、丑角彼埃罗,孤独病态,精神恍惚地回忆着过去。象征主义抽象的歌词,用说与唱紧密结合的“念唱”音调吟出。
这三部相近年代出现的作品代表了20世纪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欧洲出现的对传统欧洲音乐反叛的浪潮。它们无视浪漫主义的热烈炽情,印象主义的唯美静观,甚至千年来形成的音乐美的准则,也被无情地打破了。这三部当初听众似乎是无法接受的作品,现在已被认为是20世纪的古典作品,它们代表着上半世纪的一些主要音乐倾向。

新的民族主义音乐
  
欧洲19世纪兴起的民族主义音乐,在20世纪前半叶获得了新的发展。20世纪民族乐派的作曲家不再只是依靠传统的记谱方法记录民间音乐,他们通过录音机,新兴的民族音乐学的新技术,更精确的记录下民间音乐的原貌。他们不是把民间音乐中不规则的地方纳入艺术音乐的轨道,而是珍惜这些独特的品质,并寻求民族的原始音乐灵性。20世纪民族乐派从农村,也从城市音乐文化中吸取营养,他们采用20世纪的现代音乐技法、尖锐的谐和音、打击乐般的节奏和古代的调式。
  
匈牙利的巴托克(Bela Bartok,1881—1945)是新民族主义音乐的杰出代表,他集民族音乐学家、钢琴家和作曲家于一身。通过对匈牙利民歌的深入考察,他指出“古老的匈牙利五声音阶是中亚、土耳其、蒙古和中国这个五声音阶大中心中的一个分支。”他努力把匈牙利音乐中那“不为人们所知的精神”作为作品的基础。广泛融合了古典、浪漫和现代的音乐技法,代表作品:歌剧《蓝胡子公爵的城堡》、舞剧《神奇的满大人》、《管弦乐协奏曲》和《第三钢琴协奏曲》等。
  
浦赛尔之后的两个世纪里,英国在音乐上一直默默无闻。以19世纪末的民歌运动为开端,20世纪美国涌现出一批批民族主义精神作曲家。埃尔加(Edward Elgar,1857—1934)的《迷语变奏曲》和清唱剧《杰龙修斯之梦》,被认为是英国音乐复兴的标志。威廉斯(Vaughan Willliams,1872—1958)的创作保持着地道的英国民歌风格,音乐语言内在、朴素、谐和,他写有九首交响曲。霍尔斯特(Gustav Holst,1874—1934)的大型乐队组曲《行星》则溶入了斯特拉文斯基的影响,带有东方神秘色彩。世纪中叶的布里顿(Benjamin Brit-ten,1913—1976)更多地吸收了欧洲各家特色,形成一种折衷的音乐风格,著名歌剧《彼得•;格兰姆斯》音乐抒情、简朴。

缺乏专业音乐传统的美国,从向德国音乐学习、模仿走向成熟。艾夫斯(Charles Ives,1874—1954)一生业余时间闭门埋头创作实验。他用美国传统音调、复节奏、复调性和复织体,生动地表现了美国生活的映象。如《新英格兰的三个地方》、《第四交响曲》。但当人们发现他富有创造性的音乐时,他已是风烛残年的老人了。20、30年代美国崛起的第二代作曲家,显示出美国音乐的真正成熟,如科普兰、哈里斯、辟断顿、塞欣斯、汤姆森、斯蒂尔等。格什文与众不同而成功地将爵士、布鲁斯、黑人灵理引入艺术音乐。写出管弦乐《蓝色狂想曲》、《一个美国人在巴黎》,歌剧《波吉与贝丝》。世纪中叶兴起的新一代作曲家有:威廉•;舒曼、卡特、巴柏、凯奇和巴比特等。

新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乐坛时兴的一种音乐潮流。战争带来的社会、政治的剧变,心灵的创伤,引起了艺术趋向传统的回归。这是一场“返回巴赫”的“新巴洛克主义运动。”新古典主义作曲家仿效18世纪作曲像亨德尔、库珀兰、斯卡拉蒂、维瓦尔第等的某些风格。他们以不同于战前的方式否定着19世纪。他们极力排斥浪漫主义音乐中那种强烈的主观性,把巴洛克音乐的客观、超然的因素作为自己艺术的准则。它力图复兴古典主义或古典主义以前时期的音乐风格和特征。作曲家重新使用均衡的形式和清晰可辨的主题进行这种早期风格,以此代替晚期浪漫主义中他们认为日趋夸张的姿态和松散形式。由于新古典主义者比较倾向于采用扩张的调性、中古调式甚或无调性之类的技法,而不是重新恢复真正(维也纳)古典主义的按功能进行组织的调性系统,因而前缀次“新”常常带有模拟或歪曲真正的古典主义特点的意味。他们注重复调技法和18世纪音乐体裁形式的运用,在模仿过去音乐风格的同时,采用现代作曲技法。他们努力摆脱文学、绘画与音乐的联姻,提倡纯音乐,认为音乐的目的就是要建立起自身的秩序。
  
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1882—1971)是新古典主义运动的重要倡导者。这位《春之祭》的作者战后的新作是芭蕾音乐《浦契涅拉》,这部作品温静、古雅的风格与《春之祭》的野蛮、凶猛形成强烈对比,这种风格的急剧转变令巴黎的观众又一次大为惊奇。他历时30年的新古典音乐风格时期音乐追求客观、冷漠理智,他认为对艺术控制、限制得越多,研究得越多,它就越自由。然而他还是保持着创作早期歌剧音乐时形成的节奏的创造性,复调性的和声对乐器组合的探索等个性。主要作品是:《诗篇交响曲》、《D调小提琴协奏曲》、舞剧《阿波罗》、歌剧——清唱剧《俄狄浦斯王》、《C调交响曲》和歌剧《浪子的一生》等。
  
德国作曲家兴德米特(Paul Hindemith,1895—1963)几乎使用了所有的传统体裁进行创作,并为差不多所有常用的乐器写出了重要作品。他钻研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期到巴赫的复调音乐传统,偏爱对位的织体和控制得体的不协调和声,音乐的抒情性隐含而不外露。
  
法国作曲家萨蒂(Erik Satie,1866—1925)是德彪西的同代人。他认为法国音乐应该是朴实、简单、自然、明确、平凡的,他的观点影响了一代法国作曲家。1920年法国记者科莱的一篇文章标题为“俄国五人团、法国六人团和萨蒂”,其中评论了六位青年作曲家的音乐会。他们是涅格、米约、普朗克、奥里克、杜列和泰费尔。六人团作为创作团体活动的时间不长,他们不同程度上受萨蒂和新古典主义影响,音乐风格发展倾向却差异很大。他们的代表性作品有米约的《巴西组曲》、奥涅格的《太平洋231号》和清唱剧《火刑堆上的贞德》。

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艺术最早出现在绘画、诗歌领域,于一次大战前扩展到音乐领域。表现主义音乐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勋伯格(Arnold Schoenberg,1874—1951)、贝尔格(Alban Berg,1885—1935)和韦伯恩(Anton Webern,1883—1945)三位作曲家,被称为“新维也纳乐派”。
20世纪表现主义德奥晚期浪漫主义音乐。像浪漫主义音乐一样,表现主义力求表现主观的内心感受,偏爱紧张奇异。而与浪漫主义不同的是表现主义的创作常常源于内心深处强烈的冲动,通过心灵的潜意识对现实的感受进行夸张、变形。它的题材中的现代社会的人,往往处于难以解脱的内心冲突、紧张、焦虑和恐惧之中。

勋伯格的音乐从晚期浪漫主义出发,逐渐放弃了调性。然而离开了调中心和转调,也就失去了传统的音乐组织形式。他通过写短小的乐曲,依靠音乐以外的文学、戏剧去构成音乐作品的形式。在过渡探索之后,他终于寻找到一种新的代替调性来组织音乐的手法——一种用12个音的作曲方法,这些音只有彼此之间的关系,没有中心音——主音。每首作品中作曲家把半音阶上的12个音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称为作品的“音列”或“序列”。这个序列中的各音可先后出现形成旋律,可同时出现形成和声或对位。音列可以倒过来形成倒影,从后向前形成逆行,或倒过来从后向前构成逆行倒彩。其中任何一音在其他十一个音没有出现之前不得重复,确保12个音同等重要而不突出任何一个音。节奏音色和力度,可以以任何形式出现。十二音技巧在具体实践中有各种各样的变化,但在某种意义上,用这种方法写的乐曲可以称作该曲基本音列的无穷变奏。这种摆脱了调性的音乐组织方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产生了较广泛的影响。勋伯格的十二音的代表作有:他的第一部完全用十二音的作品《钢琴组曲》,他唯一的一部用此技巧为完整的乐队写的《乐队变奏曲》和《华沙幸存者》(为说白、合唱和乐队而作)等。贝尔格的著名歌剧《沃采克》将古典曲式、主导动机与无调性的音乐和十二音的音乐结合起来,念唱与传统唱法相间,时常出现调性音响的音列。这部表现主义风格的歌剧具有强烈社会批判性。韦伯恩把勋柏格的十二音规则运用得更加彻底、更理性化,因而使他的音乐语言更加抽象,带有更多的实验性。

初期的实验音乐
  
20世纪上半叶,西方音乐已显露出实验性的倾向,作曲家的实验已不只是停留在乐音的体系之内。他们试图动摇或超越传统乐音体系进行创作。
  
捷克作曲家哈巴(Alois Haba,1893—1973)的创作中大量使用了微分音音乐,即音程的最小单位不是半音音程,而是小于半音的1/4音或1/6音。他的带有民族风格的歌剧母亲》是以1/4音体系写成。美国作曲家帕奇(Harry Partch,1901—1974)则把一个八度分为43个音级。他自己动手制作了很多乐器,专门用来演奏他的音乐。微分音音乐由于受到传统乐器构造的局限,并且超出了一般人的辨音能力,因而没有太大的影响,但是后来的许多作曲家始终未间断在这方面的试验。
  
意大利世纪初兴起的未来主义,强调艺术表现现代机械文明,影响音乐领域出现了短暂的噪音音乐。意大利的鲁索洛(Luigi Russolo,1885—1947)声称“必须突破纯粹音乐的狭窄的圈子”,把日常生活中可听到的噪音作为音乐作品的基本音响材料。

美籍的法国作曲家瓦雷兹(Edgar Varese,1883—1965)也受到未来主义影响,认为在新的科学时代,音乐应该“从平均律的音阶和乐器的限制中解放出来。”他的作品《高棱镜》、《积分》、《电离》、《密度21.5》等都与自然科学相关。与噪音音乐不同,瓦雷兹新音响的试验主要是在打击乐领域。《电离》中用了约40件打击乐器和两个警报器。它没有旋律,没有和声,按不同性质的音色和音响结构而成:金属的、木头的、沉重的、轻巧的……50年代,借助新出现的电子设备,他创作了《沙漠》、《电子音诗》等电子音乐。瓦雷兹降低了音高变化在音乐中的作用,而把音色、音响提到首位,这种尝试对战后的音乐风格有重要影响。

二、1945年以后

先锋派与实验音乐
  
在1945年以后西方更加纷繁的音乐流派风格中序列音乐最早受到音乐界的广泛注意。二战时曾被禁止演出的新维也纳乐派的十二音作品,战后特别引起一批青年作曲家的好感。1946年他们云集达姆施塔特的“新音乐假期训练班”学习,研究韦伯恩的音乐。拉开了战后序列音乐发展的帷幕。十二音音乐的有序性仅表现在音高上。50年代出现的序列音乐,不仅在音高上采用序列手法,在节奏、力度、音色等方面也同样采用序列手法,因而它也称作“整体序列音乐”。韦伯恩的十二音作品《管弦乐变奏曲》把序列原则扩展到节奏方面,为序列音乐发展打下基础,梅西安的钢琴曲《时值与力度的模式》被认为是第一部直正的整体序列作品。战后序列音乐重要代表人物是布列兹(Pierre Poulez, 1925—)、斯托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1928—)、巴比特(Milton Bab-bitt, 1916—)、诺诺(Luigi Nono, 1924—)等。新古典主义的代表斯特拉文斯基也在50年代转向序列音乐。整体序列音乐由于其有序的数理实验性,而消弱了它的艺术可感受性,并且过于限制作曲家的创造力,它在70年代以后便衰落了。很少再有作曲家采用严格的整体序列手法作曲。
  
与音度有序性的序列音乐截然相反的另一个极端——偶然音乐。它强调非理性直觉、偶然性及一时冲动对音乐作品的决定性作用。在创作偶然音乐时,作曲家可以用掷骰子来决定音乐素材,或偶然选择音响构成乐曲。他们虽然安排乐曲的章节,但允许演奏者在演奏时自由选择演奏秩序。因此,演出成为音乐的“偶然”,乐曲每一次演出都会有不同的面貌。偶然音乐的代表、美国作曲家凯奇(John Cage,1912—)的第一首偶然音乐作品《变化的音乐》根据中国《易经》六十四卦,设计出64个音乐图式(包括音高、时值和音色),然后采用扔三个硬币的方法找出相应的六线形及其相应的音乐图式。钢琴曲《4分33秒》中凯奇放弃了作曲家和演奏者对作品的控制已达到极端,该作品唯一的音响竟是“演奏”时周围环境的声响。写作过偶然音乐作品的还有弗尔德曼、布朗和斯托克豪森等。
  
电子音乐的出现是二次大战后西方音乐的一个重要进展。磁带录音的发明不仅为储存和编辑音响提供了方便的工具,也使电子音乐开始变为切实可行。40年代末巴黎的一批早期电子音乐试验者,利用录音磁带的拼接和放送的各种技巧“具体地”把作品创作在磁带上,而不是“抽象”地写在纸上,他们将这种音乐自称为具体音乐。1951年西德科隆电台建立了电子音乐实验室,他们采用振荡器发出的音响把其作为磁带录音制作的电子音乐的音响原料。艾默特、斯托克豪森都在此进行过创作。60年代电平控制合成器问世后,大大简化了电子音乐的创作过程(磁带创作的电子音乐过程复杂、耗时长)扩大了音响表现的范围,还可以现场即兴创作演奏。美国作曲家苏博尼克(Morton Subotnick,1933—)的合成器代表作是《月亮上的银苹果》。电脑音响合成的出现为电子音乐的展示出更广阔的道路。
  
20世纪上半叶,西方音乐很多作品中,节奏以传统上的背景地位,突现到前景的地位,成为音乐表现和构成的重要因素。而1945年以后的西方音乐对音色的探索则成为普遍的倾向。创作生涯跨越世纪中叶的法国作曲家梅西安(OlivierMessiaen,1908—)是承前启后的人物。二战前他从东方音乐中吸取营养,继《春之祭》后发展了20世纪的节奏方法。二战以后他转向音色的研究,许多作品是以他录下的鸟叫声为素材,用节奏和音色表现出原来的色彩。战后的波兰作曲家潘德利茨基(Krzysztof Penderecki,1933—)的弦乐曲《广岛受难者的哀歌》以使用新音色、音块手法而成为广为人知的作品。匈牙利作曲家利盖蒂(Gyorgy Ligeti,1923—)的管弦乐曲《大气层》想创作一种没有“事件”只有“状态”的所谓“非曲式”音乐。众多的单个乐器声部交织在一起,形成稠密的织体音响。在新音色方面探索的作曲家还有希腊的希纳基斯、意大利的诺诺、贝里奥、美国的克拉姆。
  
60年代后期在绘画、雕刻艺术的影响下,在美国出现了间约派音乐。与高度有序、复杂的序列音乐形成对照,简约派追求音乐的极度简朴,他们有意将节奏、旋律、和声和配器限制在非常小的范围内。在印度和印度尼西亚音乐的影响下,他们注意旋律与节奏的微细变化。
  
50年代末的第三潮流音乐,将传统的专业艺术音乐与民间或流行音乐相结合的一种趋势。与历史上同样倾向不同的是第三潮流保留了民间或流行音乐的即兴特点。
  
70、80年代出现了新浪漫主义,它标致着西方对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厌弃了四分之三世纪以后的一种回潮。新浪漫主义音乐又恢复了音乐的调性、功能、和声,并注意感情表现,甚至经常引用19世纪浪漫主义作曲家的音乐材料。同时音乐中采用了20世纪出现的更丰富的音乐语言、手法和风格,形成了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的结合。  

钢琴音乐代表

约翰•菲利浦•苏萨(John Philip Sousa)【英】1854-1932

法鲁奇奥•班温努特•布索尼(Ferruccio Benvenuto Busoni)【意】1866-1924

埃里克•萨蒂(Erik Satie)【法】1866-1925

斯科特•乔普林(Scott Joplin)【美】1868-1917

里奥鲍尔德•戈多夫斯基(Leopold Godowsky)【美籍立陶宛】1870-1938

亚力山大•尼古拉耶维奇•斯克里亚宾(Alexander Nikolayevitch Scriabin)【俄罗斯】1872-1915

马克斯•雷格(Max Reger)【德】1873-1916

古斯塔夫•迪奥多•霍尔斯特(Gustav Dheodore Holst)【瑞籍英】1874-1934

阿诺德•勋伯格(Arnold Schoenberg)【奥地利】1874-1951

查尔斯•爱德华•艾夫斯(Charles Edward Ives)【美】1874-1954

艾伯特•威廉•凯特尔贝(Albert William Ketelbey)【英】1875-1959

弗兰克•布里奇(Frank Bridge)【英】1879-1941

贝拉•巴托克(Bela Bartok)【匈】1881-1945

卡罗•席曼诺夫斯基(Karol Szymanowski)【波兰】1882-1937

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俄】1882-1971

安东•韦伯恩(Anton Webern)【德】1883-1945

阿尔班•贝尔格(Alban Berg)【奥地利】1885-1935

阿力克西•弗拉基米罗维奇•斯坦钦斯基(Alexei Vladimirovich Stanchinsky)【俄】1888-1914

雅克•弗朗索瓦•艾伯特(Jacques Francois Ibert)【法】1890-1962

塞缪尔•费恩伯格(Samuel Feinberg)【苏联】1890-1962

弗兰克•马丁(Frank Martin)【瑞士】1890-1974

塞尔盖•普罗科菲耶夫(Sergey Prokofiev)【苏联】1891-1953

达律斯•米约(Darius Milhaud)【法】1892-1974

阿图尔•奥涅格(Arthur Honegger)【瑞士】1892-1955

凯克豪斯鲁•沙帕吉•索拉布吉(Kaikhosru Shapurji Sorabji)【英】1892-1988

里奥•奥恩斯坦(Leo Ornstein)【美籍乌克兰】1892-2002

保罗•亨德米特(Paul Hindemith)【美籍德国】1895-1963

卡尔•奥尔夫(Carl Orff)【德】1895-1982

亨利•考威尔(Henry Cowell)【美】1897-1965

亚历山大•汤斯曼(Alexandre Tansman)【波兰裔法】1897-1986

乔治•格什温(George Gershwin)【美】1898-1937

弗朗西斯•普朗克(Francis Poulenc)【法】1899-1963

罗伯特•卡萨德修(Robert Casadesus)【法】1899-1972

亚历山大•齐尔品(Alexander Tcherepnin)【美籍俄国】1899-1977

乔治•安太尔(George Antheil)【德籍美国】1900-1959

艾伦•科普兰(Aaron Copland)【美】1900-1990

厄恩斯特•克热内克(Ernst Krenek)【美籍奥地利】1900-1991

阿布拉姆•蔡辛斯(Abram Chasins)【美】1903-1987

德米特里•鲍里索维奇•卡巴列夫斯基(Dmitri Borisovich Kabalevsky)【俄罗斯】1904-1987

路易基•达拉皮科拉(Luigi Dallapiccola)【意】1904-1975

安德烈•朱利维(André Jolivet)【法】1905-1974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Dmitri Dmitrievich Shostakovich)【苏】1906-1975

奥利维埃•梅西安(Olivier Messiaen)【法】1908-1992

艾洛特•卡特(Eliott Carter)【美】1908-

塞缪尔•巴伯(Samuel Barber)【美国】1910-1981

约翰•凯奇(John Cage)【美】1912-1992

简•法朗赛(Jean Francaix)【法】1912-1997

爱德华•本杰明•布里顿(Edward Benjamin Britten)【英】1913-1976

维托尔德•卢托斯拉夫斯基(Witold Lutoslawski)【波兰】1913-1994

里奥纳多•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美】1918-1990

嘉莉娜•乌斯特沃尔斯卡娅(Galina Ustvolskaya)【苏联】1919-2006

亚斯托尔•皮亚佐拉(Astor Piazzolla)【阿根廷】1921-1992

雅尼斯•希纳基斯(Iannis Xenakis)【法籍希腊】1922-2001

乔治•李盖蒂(Gyorgy Ligeti)【奥籍匈牙利】1923-2006

鲁契亚诺•贝里奥(Luciano Berio)【意】1925-2003

奥斯卡•彼得森(Oscar Peterson)【加拿大】1925-2007

皮埃尔•布莱兹(Pierre Boulez)【法】1925-

卡尔海因兹•施托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德】1928-2007

叶浦盖尼•阿列克桑德洛维奇•格列波夫(Yevgeny Aleksangrovich Glebov)【俄】1929-2000

乔治•亨利•克拉姆(George Henry Crumb)【美】1929-

罗伯特•穆钦斯基(Robert Muczynski)【美】1929-

武满彻(Toru Takemitsu)【日】1930-1996

弗雷德里希•古尔达(Friedrich Gulda)【奥】1930-2000

索非亚•阿斯戈托芙娜•古拜杜丽娜(Sofia Asgatovna Gubaidulina)【俄】1931-

一柳 慧(いちやなぎ とし Toshi Ichiyanagi)【日】1933-

阿尔弗雷德•哈里耶维奇•施尼特凯(Alfred Harrievich Schnittke)【俄】1934-1998

尼古拉•凯帕斯汀(Nikolai Kapustin)【苏联】1937-

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美】1937-

威廉•博尔科姆(William Bolcom)【美】1938-

弗雷德里克•列夫斯基(Frederic Rzewski)【美国】1938-

米歇尔•尼曼(Michael Nyman)【英】1944-

西普林•卡萨利斯(Cyprien Katsaris)【法】1951-

洛厄尔•李伯曼(Lowell Liebermann)【美】1961-

马克•安德鲁•哈默林(Marc Andre Hamelin)【美】1961-

法佐•塞伊(Fazil Say)【土耳其】1970-


……(增添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钢琴海 ( 粤ICP备13006458号-2 )

GMT+8, 2024-4-20 16:21 , Processed in 0.08475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