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海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470|回复: 58

[发谱] Bach, Johann Sebastian 巴赫 钢琴曲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9-23 16:03: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和声小调 于 2020-9-23 16:13 编辑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

xin_330302201109000149795.jpg

“巴赫”这个名字一般是指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S.Bach, 又译“巴哈”),伟大的“西方音乐之父”。巴赫家族是一个人丁兴旺的音乐家族,这个家族从十六世纪中叶就开始出现音乐家,一直延续到十九世纪末,三百多年中共出现了五十二位音乐家。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祖父就是一位音乐家,他的父亲也是一位音乐家,他自幼生活在良好的音乐环境中。他的哥哥是也一名出色的管风琴手,曾教巴赫学习音乐。巴赫二十二岁时与其表妹玛利亚结婚,共生下了七个孩子;玛利亚去世后,巴赫同女歌唱家安娜·玛格达蕾娜结婚,又生下十三个孩子。巴赫的子女共有九人长大成人,其中就有三个孩子继承父业,成为很有影响的音乐家。他的次子卡尔·菲力普·巴赫(C.P.E.Bach)长期居住于汉堡,被称为“汉堡巴赫”;第三个儿子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J.C.Bach)长期居住于伦敦,被称为“伦敦巴赫”,他们在音乐史上都很有地位,对海顿、贝多芬等都有直接的影响。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于1685年3月21日生于爱森那赫市音乐世家。他九岁丧母,十岁成了孤儿。由于他嗓音美妙,经济拮据,少年时期靠奖学金进了在吕讷堡的圣·米歇尔学校。1702年他从圣·米歇尔学校毕业,翌年在一家室内乐队当一名小提琴手。在随后的二十年中,他干过许多行当。1703年曾在阿恩施塔特的教会担任风琴师,同时也为宫廷作曲。从那时起,他写了许多著名的作品,入《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1708年他曾在魏玛宫廷任风琴手。这时,虽然他的身份也很低,但是作为一个风琴师,他的地位和名声却逐渐提高。1717年,巴赫生平第一次担任奎登宫廷乐长。由于奎登公爵非常爱好音乐,他甚至在国家支出中抽了三十分之一作为经费组成18个人的乐队。巴赫在奎登宫廷服务了六年,他的重要器乐创作都是这个时期完成的。他献给勃兰登堡侯爵的《勃兰登堡协奏曲》,富于生活气息,也具有骄傲、华丽的贵族性格。此外,他还写了《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为独奏小提琴用的三首奏鸣曲、三首“帕蒂塔”等。另外在1721年,巴赫写了C大调、d小调的管弦乐组曲、法国组曲;1722年写了《平均律钢琴曲》上集,1723年写了两部和三部创意曲等等。这一时期的创作,被认为具有广阔和大胆的思想和技术手法。1723年,巴赫到了莱比锡这个繁荣的商业城市,在当时也是自由的都市,在法制上可以不受理那里的萨克森公爵的统辖。在那里他演奏了一首自创的教会康塔塔,使该市的议员们听了非常饮佩,因而获得了圣·汤姆士教会的乐长工作。此外,他还作其他三个教会的音乐指导。这期间,他为教堂写了许多很好的音乐作品,如有名的《约翰受难曲》、《马太受难曲》等。此外,为了谋得宫廷作曲家的职位,他曾写了一部伟大的作品《b小调弥撒》。这部作品与《约翰受难曲》、《马太受难曲》一样,虽然是宗教作品,但是其音乐精神的如此广阔,就像是在面向全人类说话,已经远远超过了宗教的局限。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巴赫的成名有赖于他的受难乐。受难乐所表现的耶稣的悲剧性经历,不仅具有某种史诗性,同时也是现实生活情感的表现。这种宗教音乐,所表现的悲哀、沉重、压抑的感情,应当说是只有当时的德国人才是具有感情。从1723年起,巴赫开始在莱比锡的圣·托马斯教堂任歌咏班领唱,他在余生的二十七年中一直担任此角。1750年2月28日,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在莱此锡逝世,终年六十五岁。

在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去世后的半个世纪里,他的音乐大体上无人问津(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那个时代的最伟大的音乐家──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极为欣赏巴赫的天赋)。新的音乐风格在发展,巴赫的“旧式”乐曲一时声消音灭。直到1892年,当年轻的门德尔松在柏林首次上演沉睡将近一百年的《马太受难曲》之后,巴赫的艺术价值才被人更多地了解,人们对巴赫乐曲重新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从那时起,他的声誉和名望与日俱增。在现今这个非宗教的时代里,巴赫远比他在世期间的名望更高。一位两百年前在风格和主题方面都被认为是旧式的作曲家,今天却受到了广泛的颂扬。

巴赫在一生中主要是以一位卓越的管风琴家而闻名,虽然他还是一位作曲家、教师以及乐队指挥。其生平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阶段,魏玛时期(1708-1717):主要的作品是管风琴曲。1708年,巴赫前往穆尔豪森担任圣布拉修斯教堂的风琴师,次年娶玛丽亚·巴巴拉为妻,后返回魏玛,出任安斯达公爵宫廷乐队的风琴师兼小提琴师,在这里供职达十年之久。他从魏玛时期开始就被推崇为大师。

第二阶段,柯登时期(克滕时期,1717-1723):器乐曲创作最旺盛的阶段。1717年,巴赫前往柯登,出任雷奥博亲王的乐长并获得亲王的宠信,他的许多名作在这个时期写成,如《勃兰登堡协奏曲》、《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册等。1720年在卡尔斯巴德旅行期间,爱妻不幸去世。

第三阶段,莱比锡时期(1723-1750):主要创作合唱曲。1724年,巴赫获得莱比锡市立托马斯学校乐监和托马斯教堂等四个教堂的工作,此后27年一直在莱比锡工作,直到逝世,这期间创作了清唱剧、神剧、受难曲及众多的管风琴曲,同时还为每星期的礼拜提供新的宗教曲目,著名的《马太受难曲》、《约翰受难曲》和《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二册在此时写成。

巴赫一生没有离开过自己的祖国,因此他的作品最能反映当时德国社会和人民生活的风貌与特点。他的作品深沉、悲壮、广阔、内在,充满了十八世纪上半叶德国现实生活的气息。在这一点上,他和另一位巴洛克音乐大师亨德尔大相径庭。亨德尔一直侨居国外,其作品风格受意大利等国音乐风格的影响较深,在创作上偏重于主调音乐, 而巴赫的音乐是彻底的德国风格的音乐。他是一位著名的复调音乐大师。他的作品风格庄重而严谨,纯洁而虔诚。巴赫技巧高超,作品内容深刻。他对许多音乐形式都作了重要的发展了创新,如协奏曲、管弦乐曲和键盘曲等。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体裁形式也十分多样,其中有风琴曲、钢琴曲、小提琴曲、大提琴曲、长笛曲、康塔塔、管弦乐曲及许多宗教内容的声、器乐作品等。这些作品中最著名的有《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平均律钢琴曲集》、《法国组曲》、《英国组曲》、《赋格的艺术》、《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六首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及组曲》、《六首大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及组曲》、《布兰登堡协奏曲》以及《农民康塔塔》、《咖啡康塔塔》、《马太受难乐》和《b小调弥撒曲》等。

在巴赫的创作中,仍然保持着复调音乐的典型性,并且起着主导性的作用。但是,这种复调音乐思维方式,恰恰是在主调和声音乐发展到相当水准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复调音乐思维方式,它并不同于过去带有教会调式痕迹的复调音乐。仔细分析,其中有清晰的和声结构与功能。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可能正是巴赫在复调音乐领域集大成的做法,终将其发展到完美的地步。从音乐的旋律特征上讲,由于他的音乐是多声部,因此模仿手法是重要的,结果因造成音乐连绵不断的交织、发展,但却欠缺后来古典派的方整、段落分明和结构上清晰。而这却正是巴赫的特性,显然,我们是不能用乐句、乐段去分析巴赫的。此外,从和声的发展来看,大、小调功能体系和声是巴赫最后确定、成型的。即使到了18世纪中叶为止,在当时和声所能达到的基础上,其成果是要归功于巴赫,他甚至被贝多芬称之为“和声的创造者”。

巴赫的音乐,可以说是构成欧洲音乐殿堂的一根重要支柱。对于整个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来说,巴赫的音乐成就,可以说是架在这座殿堂上的圆顶;对于其后的欧洲音乐发展来说,虽然直到十九世纪巴赫才具有真正的影响力,但是这种影响力一旦产生,便对欧洲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只有当巴赫在新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具有新的文化意义时,他的音乐作品才对现代音乐具有“启示录”的意义。而对于后人来说,没有研究过巴赫,就不可能理解欧洲音乐;未能深入研究过巴赫的作品,就难以成为一个严谨的、精通其专业的音乐家;若不能透过巴赫音乐纯朴的形式、精练的技巧乃至宗教音乐形式上的“外壳”,体验到巴赫音乐中蕴藏着的很深的思想情感,也就难以透彻地认识巴赫音乐的本质。

 楼主| 发表于 2020-9-23 16:05: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平均律钢琴曲集(两部)
《平均律钢琴曲集》The Well Tempered Clavier ,又名为“48首前奏曲与赋格”,是巴赫键盘音乐中最伟大的作品,这套作品是巴赫音乐创作的峰巅,彪罗(Hans Guido Von Büllow) 把它比喻为音乐上的《旧约圣经》。平均律的标题乃巴赫所起。平均律是一种律制,它对自然律进行修正,将八度音程分为十二半音的调律法,以便于转调。这种调律法虽在18世纪已被提倡,但一直未予以重视、首先采用这种方法运用于全部二十四调的音乐家,就是巴赫。在巴赫之前,菲舍尔(Johaun Kaspar Fisher,1665-1746)曾作过二十调的《前奏曲与赋格》(作于1702年)。

《平均律钢琴曲集》一共两卷,各24首。第一卷BWV846-869;第二卷BWV870-893。在第一卷的扉页,巴赫作有这样的说明:“《平均律钢琴曲集》使用一切全音和半音的调,和有关的三大度do、re、mi,小三度re、mi、fa作成的前奏曲和赋格曲集。这不仅能给热心学习音乐的年轻人提供一个机会,也能使熟悉此类技巧的人从中获得乐趣。”前奏曲与赋格或幻想曲与赋格,井不是古老的曲种。这种曲体起源,可能是自由的即兴部分与赋格曲部分所交替的多段体的托卡它。托卡它的创世者可能是梅鲁洛(Claudio Merulo, 1533-1604),梅鲁洛的托卡它是把对位方式部分放在中间的三段体。后来,弗洛贝尔格(Johann Jakbb Froberger, 1616-1667)等,把即兴性的第三部极端缩小,把第二部赋格曲扩大,最后把第三部删去。把第一、第二部分开,就产生了前奏曲与赋格。前奏曲原来是乐曲的即兴部分,并无确定形式,所以巴赫在这部作品中,赋予各种形态,大约可分为三类:1.音形装饰化;2.旋律型,在和弦伴奏之上,流动着美妙的旋律;3.创意曲型,主题以对位方式运作。赋格曲形态也是千变万化,大致也可分为两类:1.浓缩型,有较多次的主题导入,主题的反行或紧密发展等使用较多的对位技法。2.弛缓型,与浓缩型相反,除呈示部,全部声部的发展都是绝无仅有。

巴赫的这部《平均律钢琴曲集》,以C大调开始,根据各音为主音的十二种大调以及十二种小调分别写成前奏曲与赋格,按调性发展而排列。在排列过程中,以细微的差异体现变化、体现转调的魁力。这些前奏曲与赋格,在主题上彼此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它们靠调性与内在的思想感情结合在一起。巴赫在每一调性的表现中,都充分拓展了该调性的音乐内涵,每一凋性的表现和调性间的关系,充满手法上的变化,使人回味无穷。这部平均律当时使用的乐器,音乐史家们一直争执不已。有人认为是用击弦的古钢琴(Clavichord),有人认为是用拨弦的大键琴。持击弦古钢琴观点者认为,击弦古钢琴虽比大键琴音量小,键盘上音域也窄,但能靠手指敲击作力度渐强渐弱变化与圆滑奏,巴赫当时因此而钟爱它,认为大键琴缺少精神性。而持大键琴观点者则认为,当时,1719年,巴赫曾亲自挑选,高价为克膝宫廷买了一台大键琴,他所有的键盘音乐都是在这台他心爱的大键琴上创作的。不管如何,这里有一点可以确定:这部作品,巴赫所希望的是优美如歌的奏法。

这部《平均律钢琴曲集》的全部四十八首分别是:

第一卷:

1.C大调,BWV846,前奏曲:按莱曼(Hugo Riemann,1849-1919)的评介,此曲“如奥林匹亚的平静与晴朗”。赋格曲:四声部,全曲由5个发展部组成。

2.c小调,BWV847,前奏曲:急板、慢板、快板等频繁地变化速度,造成感情高潮,后半段是粗旷的托卡它风格。

3.升C大调,BWV848,前奏曲:按莱曼评说,气氛如“沐浴夏日之阳光”。赋格曲:三声部,嘉禾舞曲风格。

4.升c小调,BWV849,前奏曲:莱曼评此首为“音乐文化所呈示的最神圣、最崇高的乐曲”。各声部模仿、变形,是“诉说着伟大灵魂的憧憬”。赋格曲:五声部,三重赋格曲构造,有如巨大的神圣的教堂的结构。

5.D大调BWV850,前奏曲:单一音型的无休止进行,背景是四声部和声。赋格曲:四声部,类似亨德尔风格的主题。

6.d小调,BWV851,前奏曲:以14小节为界分成两半,末尾的减和弦分散所形成的半音阶经过句,是李斯特、肖邦的先声。赋格曲:三声部,是最复杂的赋格曲之一。

7.降E大凋,BWV852,前奏曲:类似附有小序奏的赋格。赋格曲:三声部,轻快而又谐谑。

8.降e小调,BWV853,前奏曲:莱曼评说:“悠长的旋律诉说高贵而又伟大的情感,有时以爱的眼睛凝视我们,有时却被超越人间的痛苦袭击而叹息着。”赋格曲:二声部,格列高里圣咏风格的主题。

9.E大调,BWV854,前奏曲:近似创意曲形式,幸福的田园气氛。赋格曲:三声部,充满活泼的气氛。

10.e小调,BWV855,前奏曲:类似巴洛克协奏曲风格。赋格曲:二声部,创意曲形式。

11.F大调,BWV856,前奏曲:以轻快的琶音进行,可谓二声部创意曲。赋格曲:三声部,巴瑟比埃舞曲节奏。

12.f小调,BWV857,前奏曲:分散三和弦,背景多少有些沉郁。赋格曲:四声部,半音阶型,两个对位旋律成为彼此对照。

13.升F大调,BWV858,前奏曲:复杂的音形装饰型。赋格曲:三声部,优雅的类似前奏曲的赋格曲。

14.升f小调,BWV859,前奏曲:荚曼比喻此曲是“秋日阴郁的原野”。赋格曲:四声部,对位旋律是由所谓“叹息的动机”形成的。

15.G大调,BWV860,前奏曲:轻松、明朗的风格。赋格曲:三声部,舞曲风格。

16.g小调,BWV861,前奏曲:类似巴赫初期的圣咏组曲。赋格曲:四声部。

17.降A大凋,BWV862,前奏曲:沉思的气氛。赋格曲:四声部,主题与前奏曲类似。

18.升g小调,BWV863,前奏曲:严格发展的三声部创意曲。赋格曲:四声部,全卷中情绪最丰富者,发展极为自然、美妙。

19.A大调,BWV864,前奏曲:类似F小调前奏曲,3个主题结合变成三声部创意曲。赋格曲:三声部。

20.a小调,BWV865,前奏曲:较粗犷的托卡它风格。赋格曲:四声部。

21.降B大调,BWV866,前奏曲:轻巧跳跃的分散和弦,然后是托卡它的快速句型。赋格曲:三声部,具快乐的舞曲风格主题。

22.降b小调,BWV867,前奏曲:类似教堂内的庄严祈祷。赋格曲:五声部,类似16世纪的管风琴音乐。

23.B大调,BWV868,前奏曲:三声部创意曲。赋格曲:四声部,主题是典型的变格主题。

24.b小调,BWV869,前奏曲:类似科莱里的三声部奏鸣曲,行板。赋格曲:四声部,巴赫标示的速度为“极缓慢”。

第二卷:

1.C大调,BWV870,前奏曲:庄重如管风琴曲。赋格曲:三声部,莱曼评述:“无邪的游戏”。

2.c小调,BWV871,前奏曲:宁静、优雅的阿勒曼舞曲。赋格曲:四声部,但大半以三声部展开。

3.升C大调,BWV872,前奏曲:快板部分是准赋格曲(fgato),此曲原是独立的一首前奏曲与小赋格曲。赋格曲:四声部,原是《六首小前奏曲》的第一首后半部,经改订后,编于此曲。

4.升c小调,BWV873,前奏曲:抒情风格的三重唱。赋格曲:三声部,类似吉格舞曲。

5.D大调,BWV874,前奏曲:此曲有《管弦乐组曲》的影子,已呈现初期奏鸣曲式构造。赋格曲:四声部。

6.d小调,BWV875,前奏曲:活泼而充满幻想类型。赋格曲:三声部,没有对位旋律,但有主题逆行的紧密法。

7.降E大调,BWV876,前奏曲:类似鲁特琴组曲的第一首。赋格曲:四声部。

8.升d小调,BWV877,前奏曲:阿勒曼舞曲形式的二声部创意曲。赋格曲:四声部,高贵、歌唱性的主题。

9.E大凋,BWV878,前奏曲:精致的三声部技法的完美体现,是这部曲集中最美的一首。赋格曲:四声部,帕莱斯特利那风格,全曲分为6部分经文歌形式。

10.e小调,BWV879,前奏曲:科莱特舞曲风格的二声部创意曲。赋格曲:三声部,与E大调赋格曲形成强烈的对照。

11.F大凋,BWV880,前奏曲:严格的五声部和声进行,风琴音乐风格。赋格曲:三声部,与内省型的前奏曲形成对照。

12.f小调,BWV881,前奏曲:有显著的和声形态,类似意大利作曲家哈斯(Johann Hasse,1699-1783)风格。赋格曲:三声部,间奏部有明显的主调音乐倾向。

13.升F大调,BWV882,前奏曲:巴洛克协奏曲风格。赋格曲:主题从导音开始,间奏部是嘉禾舞曲节奏。

14. 升f小调,BWV883,前奏曲:类似器乐协奏曲慢乐章的小抒情调。赋格曲:三声部,3个主题的三重赋格曲。

15.G大调,BWV884,前奏曲:活泼的协奏曲形式。赋格曲:三声部,由轻快的分解和弦组成。

16.g小调,BWV885,前奏曲:严格的四声部,最慢板。赋格曲:四声部,此曲结构精致,主题和对位旋律的关系,不只是通常的八度关系,采用了能转换为十度、十二度的二重对位技法。

17.降A大调,BWV886,前奏曲:协奏曲形式。赋格曲:四声部,此曲是使用了少有的、音域超过八度以上的高尚主题。

18.升g小调,BWV887,前奏曲:二声部的创意曲风格。赋格曲:三声部,摇篮曲般宁静的主题。

19.A大调,BWV888,前奏曲:三声部的创意曲风格。赋格曲:三声部,此曲主题与前奏曲主题相似。

20.a小调,BWV889,前奏曲:第二卷前奏曲中最重要的一首,技法上是创意曲,但其组织却近似舞曲形式的二段体。赋格曲:三声部,强有力的主题和对位旋律快速运行形成紧张感,与前奏曲形成对照。

21.降B大凋,BWV890,前奏曲:全曲明确分为呈示部、发展部、再现部3部分。赋格曲:三声部,特征是从第二部(第41小节)初次导入了一直环绕主题的两个对位旋律。

22.降b小调,BWV891,前奏曲:严格的三声部创意曲。赋格曲:四声部,3个主题均具沉重的表情。

23.B大调,BWV892,前奏曲:活泼的托卡它风格。赋格曲:四声部,高雅的品质体现。

24.b小调,BWV893,前奏曲:协奏曲形式的二声部创意曲。赋格曲:三声部,明朗,富于谐谑的对应与交织。

Bach - Das wohltemperierte Klavier I, BWV 846-869.pdf

7.11 MB, 下载次数: 0, 下载积分: 钢琴币 -1

第一卷 BWV846-869

Bach - Das wohltemperierte Klavier II, BWV 870-893.pdf

6.49 MB, 下载次数: 0, 下载积分: 钢琴币 -1

第二卷 BWV870-89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9-23 16: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 Toccata and Fugue in d Minor BWV 565
《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Toccata and Fugue in d Minor BWV 565 ,原为管风琴曲,是巴赫青年时代的代表作之一,后由波兰作曲家斯托考夫斯基改编为管弦乐曲,并由波兰钢琴家、作曲家陶西格等人改编为钢琴等器乐独奏作品。作品采用d小调,4/4拍,由下行旋律组成的慢板的引子饱满而有力,为全曲宏伟的气势作了渲染和铺垫;然后,乐曲奏出音响宏大的和弦,接着呈现出托卡塔主题,带有戏剧性的成分;在托卡塔主题结束后,乐曲在上声部出现赋格主题,采用与引子部分相同的音乐素材;随后,赋格主题移至低声部呈示,前后反复出现八次,音乐情绪逐步高涨;最后,乐曲再现托卡塔部分,以气势雄伟的尾声结束。这里选用的是作品的管风琴演奏版。本作品曾被现代“情调钢琴王子”理查德·克莱德曼引用,使之更广为流传。

托卡塔的意大利原意是触碰,赋格是拉丁文FUGA的音译,代表着逃遁的涵义。两者结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交替循环的感觉。


Bach - Toccata d-moll for Organ - Tausig - Transcription.pdf

799.8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积分: 钢琴币 -1

陶西格改编钢琴独奏版

Bach - Brassin - Toccata and Fugue in d Minor BWV 565.pdf

692.64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积分: 钢琴币 -1

布拉辛改编钢琴独奏版

Bach - Cortot - Toccata and Fugue in d Minor BWV 565.pdf

592.35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积分: 钢琴币 -1

柯尔托改编钢琴独奏版

Bach - Reger - Toccata and Fugue in d Minor BWV 565 - 4 Hands.pdf

1.8 MB, 下载次数: 0, 下载积分: 钢琴币 -1

雷格改编钢琴四手联弹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9-23 16:12: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d小调恰空 Chaconne in d Minor BWV 1004
巴赫任职于安哈尔特-科滕的利奥波德亲王宫廷期间,1720年他写了《六首无伴奏小提琴独奏奏鸣曲》第一卷。这些奏鸣曲按照标准的慢-快-慢-快的格式。这些古组曲的结构并不很有条理,每一首在形式上各不相同。最与众不同的就是第二古组曲,其最后的《恰空》几乎占了作品全长的一半。

巴赫共有无伴奏小提琴曲六首(BWV1001-1006),其中包括三首奏鸣曲(BWV1001、BWV1003、BWV1005),三首帕蒂塔(BWV1002、BWV1004、BWV1006)。“帕蒂塔”(意大利文Partita的音译)意为组曲性质的室内奏鸣曲,由各种舞曲组成。《第二帕蒂塔》的五个乐章即由阿列曼德、库朗、萨拉班德、基格、恰空等五首乐曲组成。本曲规模较大,演奏难度也较高,为小提琴演奏家的重要保留曲目之一。

“恰空”(法文Chaconne的音译)原为西班牙一古老的舞曲,后传遍欧洲各国,成为一种独立的器乐曲。常为中速,三拍子,情绪较庄重。其结构与帕萨卡里亚舞曲较相近,采用简短的不断反复的低声部主题及其变奏组成。

在为小提琴所创作的作品中,这首选自《d小调第二古组曲》的《d小调恰空》Chaconne in d Minor BWV 1004 是最著名和最难的一部,也是巴赫所有作品中最有激情的一部。过去的二百五十年以来,它的魅力征服了各地的音乐家:除了有无数的小提琴版的唱片外,现在已改编为吉他、大提琴、琉特琴和中提琴演奏的作品,以及由勃拉姆斯、布索尼和拉夫改编的钢琴版本。

“恰空”在音乐是最严谨的一种曲式:乐曲在三拍子的基础低音之上,不断地反复旋律线条和变奏。早在巴赫时代之前,恰空是一种流行于西班牙的舞曲。巴赫把恰空作为基本的框架,以一个四小节的主题为基础,发展出64个变奏(也许是32个,29个,这取决于演奏的人如何去数),即使对当代小提琴家的精湛技艺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在中间乐段,转变入D大调,这里音乐的气氛稍为舒缓,片刻地满足于愉快地歌唱;在这段宁静高贵的间奏之后,这种宁静回到了听起来几乎带有忧郁的d小调。巴赫把恰空舞曲推到高潮并以基本旋律的再现结束。

本曲不仅充分体现了恰空舞曲的这些特点,并运用高超技巧,使一架无伴奏的小提琴发出类似管风琴的宏大音响。4个小节的主题带来了巴黎圣母院般的雄伟大厦,而最令人惊叹的是这样的作品竟然只是一把小提琴奏出来的。德国管风琴家、音乐家施韦泽(Albert Schweitzer, 1875-1965)评论本曲时说:“巴赫用一个简单的主题呼唤出了一个世界”。

关于《d小调恰空》乐曲的内容,德国音乐史学家斯匹塔(Philipp Spitta,1841-1894)曾作如下的描述:“音乐的洪流从难以觉察的 来源支配宏伟奔涌而来,显示出作者对小提琴技巧有最深切的了解,同时具备支配宏伟想象的绝对能力,这是任何艺术家难与比拟的。我们从严肃宏伟的开端经过痛苦不安的第二主题,过渡到一连串鬼怪般的32分音符上下奔驰,阴险地笼罩着的第三主题。那一阵阵颤抖的琶音,缓缓移动,象一道云幕飘悬在阴郁的山谷上。忽然一阵阵狂风袭来,将它团成一个巨球,向森林猛力摔去。树木呻吟摇动,树叶到处飞扬。由此我们进入美丽庄严的D大调。傍晚的阳光照耀山谷,金色的光彩在大气中荡漾,溪水变成流金,倒映着穹宇,庄严夺目的霞光直冲云霄。这位大师的精神激励着我们用乐器去表现不可思议的情景。到D大调这一大段落将要结束的时候,音乐变得象管风琴,有时候我们有仿佛听到许多小提琴在一起歌唱。从第25变奏开始的第三部分返回D小调,它犹如是主要段落浓缩后的再现。最后完整地再现主题的原型,在庄严的气氛中结束。”

“各种花样的《恰空》中,有意大利钢琴家、作曲家布索尼(Busoni)的钢琴改编曲,我喜欢它到了有些不好意思说的程度:一听就上瘾,反复听下去可以半个晚上都不休止,不知到底是巴赫还是布索尼让我疯魔。总以为这种喧闹的音乐固然迷人,总有被厌倦的时候,没想到此曲居然如此魅力持久,至今生生不息。甚至在我不听它的时候,那熊熊热力依旧在心中薪尽火传,悲慨之意在体内吐纳徘徊,竟不可说。音乐中,我有时呆若木鸡,双手叉在裤袋里,跟那张CD封面中弹钢琴的俄国天才小伙子吉辛一个姿势 ; 要么就是在屋里困兽般遛达,狠狠攥着一把属于自己的斑斓悲欢,简直把手心都硌出血来。向来把自己当成一个理性的人,不会为炫技的东西目迷五色,不过什么叫沉溺和忘情,这就是了。
  
曲子在音响上熊熊蒸腾的时候,斗室里总是象天一样大和亮。一般说来,将小提琴作品向钢琴移植,常常有这种场面:在小提琴可以安然休憩数秒的句尾,倒正是钢琴大展和声魅力的当儿,它可以轰然作响,永无宁日。在这里,巴赫与布索尼只是轮廓相近而已,布索尼把巴赫当作一个有力的“借口”,而在其中延续着“李斯特风”,更要在其中突出布索尼—小提琴上的旋律靠钢琴上快速进行的和声刀刻般凸现,双手要象皮球那样轻松弹跳,当然难得有些可恶。中间有一段乐谱读来简单,却要用琶音奏来,好象巴赫事先预知李斯特、布索尼此等人物,专等他们登场。小提琴上原本单而细的声线此时突然变成立体的雕塑,在钢琴上的刀削斧凿中左右顾盼。此外,巴赫的小提琴恰空尚有悠闲疏淡之时,而布索尼的钢琴却密不透风,象是不能担当“真空”里的孤独; 巴赫原本从我的肩上掠过,如同一束轻盈的光线,布索尼却是当胸撞来,无可闪回。要说情绪,巴赫一头钻进音符本身,一片苦心始于声音,终于声音,至于他自己,则衣衫不湿。布索尼倒是无所畏惧,往其中倾倒水火,敞开熬煎着大美大悲哀。从开头的引子起始,他在钢琴上漫卷尘埃,醉醺醺地往复拖曳脚步,漫天的和弦陨石般一下下地砸着地面,砸出水花。我的眼泪在此被水拦住,啼笑无门,只知这狂欢饱满得溢出杀机,而当下我手无寸铁, 万事皆休。炫技能入此般境界,当然炫的已不仅是技,起码要包括大容量的胸腔,不仅能跟巴赫共振鸣响,又在城府中另开新天—最后索性把巴赫洗干净,或者说,有一种光线或溪水一样的东西,平分着巴赫和布索尼。唉,布索尼,被人遗忘的布索尼,只留下一些天才的好故事,在图书馆中尘封。”


Bach - Chaconne D Minor.pdf

1.12 MB, 下载次数: 0, 下载积分: 钢琴币 -1

布索尼改编钢琴独奏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9-23 16: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四、二部创意曲和三部创意曲 Inventions and Sinfonias BWV 772-801
“创意”的意思就是创造乐意,选用“创意”这个名称,主要是想来表明他的观点:即学弹钢琴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学会弹琴,而是一种学习作曲的入门途径。巴赫一共创作了十五首二部创意曲和十五首三部创意曲。这些创意曲都是为演奏巴赫的大型乐曲所做的准备。十五首二部创意曲则是基础中的基础。

巴赫写作《创意曲》的目的,是为他的孩子学习古钢琴而作。很自然地,既然可以用做他孩子的教材,也同样可以用做其他音乐学生的教材。事实上,直到今天,《创意曲》依然是钢琴学生必弹的乐曲。这些练习曲,在巴赫笔下,全无“练习曲”的单调性,相反,这都是些具有高度艺术性的珍品。这和斯卡拉蒂写作练习曲的传统是一脉相承的。

巴赫的创意曲是用二声部或三声部写成的复调乐曲,不象他的组曲那样已经综合了相当比重的和声手法。巴赫曾为出版《创意曲》写下序文,大意是,训练学生完美地演奏二声部、三声部。从中理解乐思巧妙展开的技巧,学会如歌般的弹奏旋律,等等。在弹奏或听赏《创意曲》时,我们会感受到一个音乐主题如何在不同的声部上被模仿、分割、变形,体会到一个小小的乐句无穷无尽的音乐涵义,所谓“创意”,也可以理解为在音乐创造性的展开当中给予我们的意念。但这意念,并不见得是一个具体事物的描写。在古钢琴时代,人们普遍认为古钢琴是无法奏出歌唱性的乐句的。但是,巴赫已经提出了如歌演奏的课题,仅从这点,也可看出巴赫的演奏艺术观念,是超越了他的时代的。

巴赫的《二部创意曲》Inventions BWV 772-786 《三部创意曲》Sinfonias BWV 787-801 ,各有十五首,是钢琴练习的必选曲目,同时也是研究,鉴赏巴赫键盘音乐的重要曲目。它们创作于1720-1723年之间。这是巴赫为其长子威廉.弗里德曼.巴赫学琴所写。目的是为了不使学生对枯燥的手指训练感到厌倦,巴赫通过采用自由对位法的形式,创作了这些优美动听的艺术小品作教材。巴赫的这些创意曲至尽仍然是学习复调技术和演奏的优秀教材。它们可以用来训练双手独立弹奏不同的声部和歌唱性的演奏方式,也可以作为作曲者学习对位的范例。
   
大多数创意曲的写作方法类似于赋格,但是很自由。赋格来自拉丁文FUGA,意思是飞翔也含有奔放之意。也许就是音乐主题从一个声部带另外一个声部的“飞翔”。而创意曲由于它们中间的自由间段较少,所以又显的十分紧凑集中。和钢琴一样,自由低音手风琴和巴扬的学习也要重视对巴赫作品的学习,它们是通往更高演奏层次的阶梯。
   
用自由低音巴扬和键盘手风琴演奏创意曲,技术训练的要点是注意训练左右手的协调演奏,还有就是两个声部的有独立的起始和收尾。要训练听觉,在演奏时必须听得见两个声部不同的进行。触键要均匀,敏锐。特别要注意音乐旋律的线条。
   
创意曲是复调音乐的一种重要形式。复调音乐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九世纪,那时的教会音乐家企图把单音音乐的“格里高利”处理成多声部结构,从而使复调音乐作为一种重要的音乐风格而出现。最早的尝试是被称为“奥乐加农”的,它以格列高里圣咏为“固定调”,在它的上方或下方加第二声部或管风琴声部,以五度或四度音程做平行进行。如果在两个声部的上方八度再复制两个声部就产生了四声部乐曲的模式。这四个声部分别做平行八度、五、四度的进行,这就是复调音乐的最早雏型。
   
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这一音乐风格不断地被逐步完善。到了1600年-1750年间,在巴洛克时期,已达到了顶锋,其中以巴赫、亨德尔为代表人物。他们运用这一手法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同时不断发展、创新,以致于成为音乐创作中的一个完全独立的表现体裁。
  
二部创意曲比较简易,而三声的创意曲则比较复杂和深奥。大部分乐曲在结构上可分为三部分:

  (1)开始是主题的呈示。明确地终止在属调或平行大调(如果主题是小调)的主和弦上。
  (2)中部部分是主题放在各种调式上的展开和发展。
  (3)结尾部分是将主题移回到原调作缩小和变化的再现。
  
在这些作品中,作者设法使主题旋律和发展手法尽可能地变化。着意做到声部流畅,音乐发展连贯,结构布局完整。
  
巴赫的E大调二部创意曲是15首二部创意曲中结构方法最为独特的一首。表情术语为幽雅的小快板。E大调二部创意曲是一首小型的二重赋格曲,采用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写成,三个部分的界限十分清楚。E大调二部创意曲的主题是由各自独立,相似而不同的两个反向声部组合而成。其间第四小节处的短小的连接句得到了很大的展开,成为全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E大调二部创意曲对于风箱和手指触键都有很高的要求。风箱的控制要细致。主题中的右手进行要柔和,轻盈。强调后半拍的感觉。左手要明亮而富有歌唱性。要体会有手指尖去触键,手指贴键,手腕放松,声音要有弹性,触键轻巧而幽雅。这对于训练手指独立分担不同的任务和敏锐的听觉都很有好处。整首乐曲要处理的流动,歌唱。所有的跳音和三十二分音符都不能太短促。
   
E大调二部创意曲采用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写成,三个部分的界限十分清楚,在创意曲中之少见。
  
A:呈示部,乐曲开始,一个能表达完整乐曲的第一主题(上方声部)与第二主题(下主声部)几乎是同时呈示(相差一个音符的时值)显现出节奏的对比(正规节奏与初节节奏和旋律进行方向的对比)第一主题向下级进,第二主题向上级进,1-4小节为原形结合;第5-8小节为三个八度的复以位的变形结合9-20小结的第一间插段,采用向下二度的模进。呈上启下,并使音乐逐渐转移到B大调。A段结合在B大调的完全终止上。
  
演奏中,首先注意两个愉悦、清新、性格鲜明的主题的完整呈示,原形结合,变形结合的脉络清晰。第一间插段的自然流畅。应保持住两个声部的旋律走向明确,平稳。左右手的切分音节奏要演奏的准确、自如。连音与跳音的奏法正确。重音的效果在演奏中不易过分地夸张。风箱在平稳的操持的同时,还要根据乐谱中的弱强标记进行音量上的恰到好处地处理但对比程度不易过大,应以平稳中带有流畅,活泼中陷伏着优雅的感觉为佳。
  
B:中间部。二个主题采用三个八度的得对位手法,在属调上出现。第21-24小节为原形结合,第25-28小节为它的变形结合,第二间插段、低声部基本上是从三个八分音符构成的小句逗的连续呈示,上声部基本上是A段主题中的节奏型的连续呈示。使愉悦、清新的主题发展的更为活泼欢乐。经过#g小调-#c小调-#g小调的转换,以准备主题在原调上的再现。
  
演奏中,左右手依然依照A部的奏法来进行。同时注意其律动的平均,小分句的清晰、圆点加弧线的跳音,正常跳音,强音的细腻处理。风箱运行应更具有活力。以使其情绪更为高涨,同A段形成一定的对比。
  
C:再现部,为变化再现。采用四个八度的复对位手法,将呈示部中主题出现的声部位置予以改变,并回到原调(E大调)。第43-46小节为原形结合,第47-50小节为其变形结合。第三间插段系第一间插段的移调(B大调到E大调)。全曲的最后三个小节为小尾声,用主题材料写成。
  
演奏中,与A段的要求大体一致,只有在音量上稍加力度。而在速度上稍稍做拉紧的处理即可。使音乐在更为愉快、活泼的情绪中结束全曲。
   
在二部和三部创意曲的手稿的扉页上,巴赫曾写下了这样的说明:“无论对于任何键盘乐器的爱好者,它们都是忠实的指导,他带给你一种清楚的方法,也是一个清晰的体系。不仅在两个声部里面要演奏的很清楚,而且要把三个声部也要弹得准确而且动听,同时,要把美的乐旨分析清楚,并且要把他们弹出来。更重要的是要保持它的如歌的风格的弹奏和作品的高尚情趣。”
   
巴赫在写作二部创意曲的时候,运用了模仿,卡农,二重对位甚至近似赋格的多种写作技术。主题之中包含多种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音乐性质,他们在不同的声部出现和发展,造成乐曲的交错起伏以及各自独立的节奏特征。
   
巴赫创作的这些创意曲对于训练左右手的协调性,手指的控制能力,不同的触键方法,敏锐的听觉,特别是左手自由低音部分超出一个八度的训练以及演奏中完整的音乐思维和不同的触键等方面的的能力都极有益处。就象平均率钢琴曲集一样,巴赫的这十五首二部创意曲和十五首三部创意曲已不仅仅是一种技巧上的练习,而是包含了明确的艺术目的。


Bach - Inventions and Sinfonias.rar

3.25 MB, 下载次数: 0, 下载积分: 钢琴币 -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9-23 16: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五、C大调托卡塔 Toccata, Adagio and Fugue in C Major BWV 564
原作为管风琴曲《C大调托卡塔、柔板和赋格》Toccata, Adagio and Fugue in C Major BWV 564 ,曾被改编成键盘演奏曲,下面是经布索尼(Busoni)改编的托卡塔。

Bach - Busoni - Transcription - Orgel Toccata C major BWV 564.PDF

2.2 MB, 下载次数: 0, 下载积分: 钢琴币 -1

布索尼改编钢琴独奏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9-23 16: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六、法国组曲 French Suites BWV 812-817
组曲,是将可以独立又互有联系的几首乐曲组合为一个整体。那时的组曲通常由四种舞曲组成:

(1)阿列曼德舞曲,4/4拍子,多为沉稳的情绪。
(2)库朗舞曲,活泼的3/4拍子。
(3)萨拉班德舞曲,也是3/4拍,但缓慢、凝重,常有悲哀的意味。
(4)基格舞曲(又译“吉格舞曲”),是非常快的三拍子。

除这四个基本部分外,还可加入加伏特舞曲(中速,4/4)、小步舞曲(典雅的3/4拍)、布列舞曲(快速的四拍子,总是从弱拍开始)。这些不同的节拍、速度、性格互为对比,但各组内的各曲,调性都是一致的。例如第一首是E大调,所有各曲则都用E大调。

《法国组曲》French Suites BWV 812-817 是巴赫献给他的第二位妻子安娜的,为古钢琴而作的舞曲,感情纤细,洋溢着爱情,作品较为小巧玲珑,小曲轻快。大约作于1722年。此时巴赫与第二位妻子安娜·玛格达琳娜(Anna Magdalena)新婚不久,这部组曲的5首收集在1722年巴赫为玛格达琳娜编辑的乐谱集第一集中,其标题并非巴赫所起,可能是后人因其轻妙、典雅,近似法国风格的气氛而予以命名。这套组曲规模较小,包括六首:

1. d小调 BWV 812 ,共包括五曲:1.阿列曼德舞曲,2.库朗舞曲,3.萨拉班德舞曲,4.小步舞曲1和2,5.基格舞曲。

2. c小调 BWV 813 ,共包括六曲:1.阿列曼德舞曲,2.库朗舞曲,3.萨拉班德舞曲,4.咏叹调,二段体,抒情风格,5.小步舞曲,6.基格舞曲。

3. b小调 BWV 814 ,共包括六曲:1.阿列曼德舞曲,2.库朗舞曲,3.萨拉班德舞曲,4.古老的英国土风舞曲,5.小步舞曲1和2,6.基格舞曲。

4. 降E大调 BWV 815 ,共包括七曲:1.阿列曼德舞曲,2.库朗舞曲,3.萨拉班德舞曲,4.加沃特舞曲,5.小步舞曲,6.咏叹调,7.基格舞曲。

5. G大调 BWV 816 ,共包括七曲:1.阿列曼德舞曲,2.库朗舞曲,3.萨拉班德舞曲,4.加沃特舞曲,5.布列舞曲,6.路尔舞曲,7.基格舞曲。

6. F大调 BWV 817 ,共包括八曲:1.阿列曼德舞曲,2.库朗舞曲,3.萨拉班德舞曲,4.加沃特舞曲,5.波兰舞曲,6.布列舞曲,7.小步舞曲。

至于《法国组曲》为什么叫“法国”?据说是因为组合方式、音乐风格都有法国风格的影响。但本质上,还是德国音乐。凡是学过一段钢琴的,都弹过我们通常称为“小巴赫”的那本书,那里有几首就是选自《法国组曲》的,如第23首:这是第五首G大调《法国组曲》中的第4曲,《加伏特舞曲》。明快、优美而又典雅。乐曲综合了复调与和声两种手法。再如第24首《小步舞曲》,是第六首《法国组曲》中的第7曲.

在这套法国组曲中,第四号是最意境美丽的,第五号是最脍炙人口的,第六号是最欢快的。


Bach - 6 French Suites.rar

1.95 MB, 下载次数: 0, 下载积分: 钢琴币 -1

BWV 812-8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9-23 16: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七、英国组曲 English Suites BWV 806-811
巴赫的《英国组曲》English Suites BWV 806-811 是17世纪键盘名作,根据最新考证应该写于巴赫服务魏玛宫廷时期(1708-1717)。各曲都充满协奏曲的华丽精神,具有典型的德国风格。

J.S.巴赫的这六首键盘作品在18世纪后半叶起被称为“英国组曲”,因为“他们是为一位英国显贵而做的”。乐曲的标题也许与J.C.巴赫的一份该组曲的额抄本中“为英国人而作”的题注有关,但该题注也可能仅仅是巴赫本人后来加上去的。无论如何,这个标题也有助于我们想起当时住在伦敦的法国作曲家迪厄帕的钢琴组曲,并且也有可能其中的第一组曲,尤其与1720年于伦敦出版的亨德尔《第一组曲》之间存在着某些联系。通过对遗存下来的抄本判断,巴赫本人原先称这些作品为“前奏曲和组曲”,随后又改称为“组曲和前奏曲”。总而言之,其中的前奏曲相当重要而且篇幅较大。

《英国组曲》共有六首,在规模、表现力以及情感上都比巴赫的同类键盘作品《法国组曲》要庞大。这些组曲有的短小但意境广博,有的具有浪漫的气息,有的清新内敛,有的庄严肃穆。用现代钢琴来演奏这部巴洛克的复调作品更有一番迷人的风韵。明朗、快乐又清澄的第一号;华丽却流露出女性般的柔美与优雅的第二号,而阴暗感伤味较沈的第三号,流露牧歌气氛的华丽组曲的第四号,有威严威、作曲法很用心的第五号,隐藏阴暗热情的第六号。

《英国组曲》的得名"英国”,前面已经提到过了。音乐的基本结构和音乐的性质与《法国组曲》大同小异。只是每首之前多了一个前奏曲,音乐的对比因素和结构的规模,都略有增强和加大。在"小巴赫”里,也可以听到几首《英国组曲》中的段落。如那首非常迷人、可爱的第20首《加伏特舞曲》,原为第三首g小调《英国组曲》中的第5曲:再如同样美丽的第18首,也是《加伏特舞曲》,是第6首d小调《英国组曲》中的第5曲: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是D大调的乐曲。不是说每首组曲都是一样的调性吗?d小调的组曲怎么出来了D大调?对了,这种在小调中置入同名大调(d.D同名)的情形,也是《英国组曲》与《法国组曲》的一个不同。

六首《英国组曲》都以一个长大的“前奏曲”开始,然后是古组曲的四个基本舞曲 ——“阿列曼德”、“库朗舞曲”、“萨拉班德舞曲”和“基格舞曲”,中间还可插入其他舞曲,如“布列舞曲”、“小步舞曲”、“帕斯比叶舞曲”、“加沃特舞曲”和“姆赛特舞曲”。有些舞曲后面还有同一旋律的装饰性变化反复,称为“复奏”。前奏在《英国组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以非舞曲体裁的形式与组曲的几首舞曲形成鲜明的对照,前奏曲的主题大都用模仿的复调手法展开。《英国组曲》的前奏曲已包含了呈示、展开和再现三部性结构的轮廓。并且由于音乐材料、织体写法更为丰富而展示了相当复杂的技巧。还应特别指出的是前奏曲中的f 和p 有时不仅用作强弱表情记号,还具有齐奏与独奏的含义,这种近似协奏曲的风格在第二、三组曲的前奏曲中非常明显,演奏时除应有力度上的对比外,还要用不同的触键法产生不同的音色予以区别。

1. A大调 BWV 806 ,分别由七曲组成:前奏曲、阿列曼德舞曲、两首库朗舞曲、两首变奏曲、萨拉班德舞曲、两首布列舞曲、基格舞曲。

2. a小调 BWV 807 ,分别由六曲组成:前奏曲、阿列曼德舞曲、库朗舞曲、萨拉班德舞曲、两首布列舞曲、基格舞曲。

3. g小调 BWV 808 ,分别由六曲组成:前奏曲、阿列曼德舞曲、库朗舞曲、萨拉班德舞曲、两首加沃特舞曲、基格舞曲。

4. F大调 BWV809 ,分别由六曲组成:前奏曲、阿列曼德舞曲、库朗舞曲、萨拉班德舞曲、两首小步舞曲、基格舞曲。

5. e小调 BWV810 ,分别由六曲组成:前奏曲、阿列曼德舞曲、库朗舞曲、萨拉班德舞曲、两首帕斯比叶舞曲、基格舞曲。

6. d小调 BWV811 ,分别由七曲组成:前奏曲、阿列曼德舞曲、库朗舞曲、萨拉班德舞曲、变奏曲、两首加沃特舞曲、基格舞曲。


Bach - 6 English Suites.rar

5.99 MB, 下载次数: 0, 下载积分: 钢琴币 -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9-23 16: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八、d小调第一号古钢琴协奏曲 BWV 1052
古钢琴在英文中叫做“Harpsichord” ,在意大利文称为“Cembalo” ,在德文中则是“Kielflugel” ,虽然叫法不同,却是同一种乐器,它与“Clavichord” 都是今日钢琴的前身。将之翻译为中文,叫法同样千奇百怪,譬如“古钢琴”、“大健琴”、“羽管健琴”以及“拨弦古钢琴”等,其实所指的也是同一类键盘乐器。我们只要知道其工作原理,就可以知道为什么它会有那么多称呼——古钢琴是利用键盘的机械装置连接琴弦拨弦发声(而不是像后来真正的钢琴以琴搥敲击琴弦而发声)。在每个琴键末端,有一个木制的薄片上嵌有一个翎管制成的小弹片,演奏者按下琴键时薄片因拉力上升,弹片上的翎管便扣拨琴弦,放开琴键时薄片回到原位,同时薄片上附着的止音绒布会触到琴弦以停止发声。因此它的音色听起来纤细、轻盈,与现代的钢琴雄浑有力的风格有相当大的不同。最初古钢琴只有一排琴键,之后因为作曲者编曲上的要求,渐渐展到三组琴弦,达到音量音色变化上的需求。可见,它用键盘弹奏,所以称之为“大健琴”;它以拨弦方式发声,以至于被叫做“拨弦古钢琴”;又由于内部装有翎管,所以也被叫做“羽管健琴”,这下大家应该明白了吧。为了统一后面的措辞,后文一律将其称为“古钢琴”或者“拨弦古钢琴”。

拨弦古钢琴在巴洛克时期是非常重要的乐器,在亨德尔、巴赫、维瓦尔蒂等名家的协奏曲中可以听到它迷人的音色。虽然大多数时间内古钢琴只能作为一件陪衬(主要担任低音通奏的任务),而巴赫却史无前例地以它为乐器中心,写成一大批优秀作品,最为著名的便是今天为大家介绍的这13首拨弦古钢琴协奏曲。在这其中,三首为两架古钢琴而作(BWV1060-1062),两首为三架古钢琴而作(BWV1063-1064),一首为四架古钢琴而作(BWV1065),其余七首为一架古钢琴而作(BWV1052-1058)。而目录中还有一首编号的BMV1059,由于乐谱残缺不全而无法演奏。

据传这些作品是巴赫到达莱比锡居住后不久创作而成的,时间大约在1730-1733年间。不过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显示,这些古钢琴协奏曲并不是巴赫全新的创作,而是作曲家在其原先创作的一些其他器乐协奏曲的基础上改写而成。原作包括小提琴协奏曲以及为管乐器而作的部分协奏曲,甚至于BWV1065这首为四架古钢琴而作的协奏曲,是改编自维瓦尔蒂协奏曲集《和谐的灵感 Op.3》中的一首为四把小提琴而写的作品。唯一的例外是为两架古钢琴而作的BWV1062,属于新创作品。有趣的是,学者们在整理巴赫作品的时候,虽然可以找到这些协奏曲确属改编作品的推测证据,但大部分原作的总谱却已经遗失并无从查找,反而是改编后的古钢琴协奏曲被幸运地保留下来,流传至今。

在巴赫的七首为一架古钢琴而作的协奏曲中,第一号作品d小调,可能改编自一首已经失传的小提琴协奏曲;第二号作品E大调,改编自巴赫早先的No.169、No.49康塔塔;第三号作品D大调,改编自著名的《E大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第四号作品A大调,原曲已经无从考证,但根据一些资料推测可能来自一首带柔音的双簧管协奏曲;第五号作品f小调,改编自原曲已经不存在的《g小调双簧管协奏曲》;第六号作品F大调则改编自著名的《勃兰登堡协奏曲 第四号》;第七号作品g小调,改编自《a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在三首为两架古钢琴而作的协奏曲中,第一号作品c小调,可能是根据一首小提琴协奏曲或者双簧管协奏曲改写的,原曲已经遗失;第二号作品C大调,原曲也已经失散;第三号作品c小调,改编的原型则是著名的《d小调双小提琴协奏曲》。在两首为三架古钢琴而作的协奏曲中,第一号作品d小调,据传是巴赫改编自同时期一作曲家的某首器乐协奏曲,但仅仅是推测,没有实际的详细资料可考证;第二号作品C大调,出处不详。唯一的一首为四架古钢琴而作的协奏曲为a小调,上面已经提到过——改编自维瓦尔蒂《和谐的灵感 Op.3》中的一首为四把小提琴而写的协奏曲。实际上,在我们曾经为大家介绍过的《勃兰登堡协奏曲》中,其第五号作品就是一首古钢琴协奏曲。在文章中我就曾指出“在这首作品中羽管健琴受到了特别的重视,尤其在音色丰富多彩的第一乐章,与其他独奏乐器相比更是占据了主导的地位”。所以我们可以将之认作是古钢琴协奏曲这一形式的鼻祖,而巴赫此后花费很多精力,为古钢琴特别改写的这13首协奏曲,无疑成为其一生音乐创作历程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与《勃兰登堡协奏曲》、《乐队组曲》以及《小提琴协奏曲》相比,《古钢琴协奏曲》并不是作曲家最为著名的器乐作品,但是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却可以体验到无与伦比的来自巴洛克艺术的欢乐与自由。

另外,由于这些古钢琴协奏曲在当初创作时的特殊渊源,所以不少当代音乐学者在想方设法,将这些被改编的作品还原回“本来面目”。譬如第一号古钢琴协奏曲,大多数学者根据一些资料,坚持认为其改编自巴赫已经失传的一首小提琴协奏曲(在前文中我就曾提到过,历史资料显示巴赫创作的小协至少有六首,但只有三首保存下了原谱),所以他们便开始尝试改写,将古钢琴的独奏乐段改为由小提琴担任。又譬如瑞士作曲家兼双簧管演奏家霍利戈尔曾经与布朗指挥的圣马丁室内乐团一起,在PHILIPS公司录制过一张《巴赫三首双簧管协奏曲》的唱片,其中三首作品也正是还原自巴赫的古钢琴协奏曲BWV1053 、BWV1059 以及BWV1055 。从巴赫将自己的器乐作品改编为古钢琴协奏曲,再到当代西方音乐家热衷于将之进行再度还原,可见巴赫的独特魅力所在。

如今,对于这些古钢琴作品的演绎也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做法——用真正的古钢琴或者用现代钢琴替代。如果要原汁原味的体验这些协奏曲,聆听古钢琴与古乐团的完全仿古版本,自然是最美妙的享受,这其中最为出名的当属平诺克的演绎。而如今用现代钢琴演奏巴赫这些古钢琴作品的唱片似乎更为常见,最受欢迎的当属佩拉西亚与古尔德分别在SONY发行的版本。虽然有不少人对于这种用现代乐器演奏巴洛克作品的做法显得不屑一顾。虽然古钢琴与现代钢琴在发声原理以及音色上有非常巨大的区别,但不可否认的是,用现代钢琴演奏这些作品依然有令人难以抵挡的魅力。

《d小调第一号古钢琴协奏曲》BWV 1052 ,创作年代不明,据说此曲乃今日已失传的巴赫小提琴协奏曲的改编曲,共三个乐章,其中第一乐章有两处插入了非常华丽的古钢琴华彩:

1.快板
2.慢板
3.快板



Bach - Harpsichord Concerto in d Minor BWV 1052.pdf

3.95 MB, 下载次数: 0, 下载积分: 钢琴币 -1

总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9-23 16: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九、赋格的艺术 The Art of the Fugue BWV 1080
巴赫《赋格的艺术》The Art of the Fugue BWV 1080 作于1749年至1750年间,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据说在未完成的第十九号中,巴赫想根据自己的姓名作成B-A-C-H 四个主题组成的四声部赋格。对于作品的版本和演奏,一直都存在着一些模糊和争议。巴赫生前并未指定演奏该作品的乐器种类。有研究认为巴赫写作该作品时,以羽管键琴作为主导乐器。现在,这部作品已经有了键盘(包括羽管键琴、管风琴和现代钢琴)、弦乐四重奏、管弦乐团等多种演奏形式。

1749年,巴赫将要失明,身体也日见衰退,这部作品可看作是他的音乐遗嘱。这部曲集共包括22首赋格与卡农,但其编号只有19首,原因是16、17、18各号均含两曲,而第十九号未完成。在第十九号中,巴赫想把自己的姓名作成B-A-C-H4个主题组成的四声部赋格,可惜未完成:他的手迹停止的地方,就是这位大师要将他的名字的第四个字母填上去的地方。

这部作品被看成是高级对位的教科书,全曲分为:

1.对位法第一,四声部赋格;

2.对位法第二,四声部赋格;

3.对位法第三,四声部赋格;

4.对位法第四,四声部赋格;

5.四声部赋格;

6.法国型的四声部赋格;

7.扩大与缩小的四声部赋格;

8.三声部赋格;

9.十二度的四声部赋格;

10.十度的四声部赋格;

11. 四声部赋格;

12.八度卡农;

13.反行的扩大卡农;

14.在三度对位上的十度卡农;

15.在五度对位上的十二度赋格;

16.对位法第十六,四声部赋格(正反两首);

17.三声部赋格(正反两曲);

18.两台古钢琴赋格(正反两首);

19.三个主题的赋格曲,实际出现 BACH 4个主题。

这部作品,巴赫只对第十八号两首作品注定了使用的乐器,早期研究,认为此曲集应由附有踏板的古钢琴或管风琴演奏。现在这部作品的演奏,基本使用古钢琴。

《赋格的艺术》可算是一部为对位法立法的作品。其中包括十三首对位曲、四首卡农和一首未完成的赋格。对位曲的复杂程度随编号而增加,使这部作品看上去像是一部详细的对位教科书。在其中,深奥的对位法技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赋格的艺术》被誉为音乐家的“哲学著作”,他以音乐思维中的高度逻辑性和结构的严密性来反映音乐所包含的数理与宇宙的和谐之美。运用对位法的顶峰可从这部作品中见到,他把超越人类脑力极 妙技,处理得极为简单而鲜明,其中的对位技巧极为复杂精致,绝非仅靠耳力所能理解.其中很多以c小调开头,到后来则像最棒的魔术师的戏法一样,以d小调结束。而这些,却只有最留心的听众的耳朵才能识破产生变化的那一瞬。借助调性的跳跃,可以无限重复音乐作品,直到他被所有音阶的音符都变形过为止。巴赫解释说:“只有这样才能使国王的荣耀在转调的同时不断升高。”最后一首赋格曲没有完成,在以他的名字“B-A-C-H”。因为在德语里,B就是降B音,H是B音……这是他第一次用自己的名字去谱曲。非常有意思,因为它是这么容易拼写,他是第一次写这样的赋格曲。人们认为这是4声部的赋格,作品最后的切入点,重新诠释了赋格的艺术。但他去世了,没有完成。所以,他留下了这个忽然结束的让人惊讶的结尾……

单从乐谱上看,《赋格的艺术》并没有大段的炫技,但从技术的角度上说,决不能说是容易。事实上,对于乐器学习者来说,演奏和理解巴赫,即便不是最困难的,也是最困难的事之一。巴赫的作品需要饱满丰沛同时又有节制的音色,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是比快速演奏密集音符更高的要求。对于键盘乐器而言,演奏者既要顾及多个声部旋律线的精确进行,又要考虑到横向与纵向音符间的恰当平衡,从技术上看,不能不说是一种挑战。但是,就真正的艺术作品而言,技术难度却是组建其伟大的环节之一。

恰当地表现或接近巴赫,这项工作就不是仅凭勤勉的学童和匠人所能完成的了。那些听来似乎平和亲切,然而却真正需要仰视的作品,包含着不加矫饰而难以企及的伟大。

巴赫的作品,并不像浪漫主义时期作品那样直接表达内心情感,而是通过理性的规整结构来表达音乐本身以至信仰。巴赫认为,世间万物都由上帝恩赐,音乐就要歌颂上帝创造的和谐,以及和谐之中对上帝之光的仰望。音乐表达,就是要通过隐蔽的理性方式使人感觉到上帝的存在。《赋格的艺术》充分体现了理性的严谨形式。按照康德对优美感与崇高感的区分,人们在巴赫的音乐中,体验到更多的是崇高感。康德写道:"崇高必定是伟大的,而优美却也可以是渺小的。崇高必定是纯朴的,而优美则可以是着意打扮和装饰的。"《赋格的艺术》中,并没有激奋人心的戏剧性旋律,也没有庞大的配器和强烈的对比,然而只有在平和中,崇高感才能够得到传递。


Bach - The Art of the Fugue BWV1080.rar

8.63 MB, 下载次数: 0, 下载积分: 钢琴币 -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钢琴海 ( 粤ICP备13006458号-2 )

GMT+8, 2024-4-26 16:41 , Processed in 0.58956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